身体检查中发现肺部有异常,是让人特别揪心的事情——“肺部阴影代表了什么?”“我是不是得了肺肿瘤?”近日,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引入超声支气管镜技术,为肺部疾病诊断安上了“科技之眼”。这项技术成功解决了传统气管镜存在的“盲区”,让深藏不露的肺部病灶无处遁形,使诊断更加精准、高效、安全、明确。
患者陈阿姨因慢性咳嗽、痰中带血前来就诊,CT检查发现其右肺存在小肿块,且脑部疑似转移灶,肿瘤标志物升高,临床高度怀疑肺癌脑转移。考虑到陈阿姨的肺部病灶较小、位置特殊,传统经皮肺穿刺风险较高,常规气管镜亦难以抵达。经过团队评估,医生决定采用超声支气管镜技术。
在镇静麻醉下,医生先行常规检查未发现病灶,随后借助超声小探头细致扫描,最终在支气管的“迷宫”中成功定位并取得病理标本。检测结果显示,陈阿姨属于具有基因突变的肺腺癌。如今,她每日仅需口服一粒靶向药物,病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恢复了正常的日常生活。
另一位患者钱叔叔因胸闷、乏力就诊,CT发现纵膈淋巴结肿大,一度情绪紧张、担心罹患癌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蒨主任团队在安抚患者的同时,迅速为其安排超声支气管镜检查。在超声实时监视下,经右侧主支气管精准穿刺淋巴结,病理结果提示为良性结节病。经过短期治疗,钱叔叔症状显著改善,无需进一步抗肿瘤治疗,只需定期随访即可康复。
超声支气管镜,也叫EBUS,通俗点来讲就是在支气管镜的前端安上了一个超声探头,是支气管镜技术和超声技术两大功能的结合体。某些肺部病灶在CT影像中可见,却因位置隐蔽而无法通过常规气管镜发现或取样,超声支气管镜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标志着肺部疾病诊疗进入“精准导航”时代,真正实现了“看得清、定得准、取得好”的临床目标,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和同济大学附属医院(筹),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通过"设备更新+人才培养"双轮驱动,不断提升疑难肺部疾病诊疗能力。团队表示,将继续积极探索前沿技术,以科技赋能医疗,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精准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