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小时候蹲在草丛边,盯着叶片上细小脉络发呆的时光吗?相对动物而言,人们更容易忽视植物和低估其重要性。美国植物学家James Wandersee和Elizabeth Schussler将当代人的这一问题称为“植物盲”。在上海,一剂化解这道“绿色盲区”的良方正从植物园推向了数万孩子的课桌。
近日,上海辰山植物园《面向青少年的植物科学普及体系建设》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系列有趣又有料的课程,带孩子们透过“绿色窗户”亲近自然。“辰山植物园的使命是精研植物,爱传大众。”该项目第一完成人、园长胡永红说。
夜探植物王国
日观生命脉动
作为此次摘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科普体系鲜活注脚,这个盛夏,“辰山奇妙夜”夏令营如期而至。在充满生机的自然课堂中,孩子们不仅能体验到动手实践的乐趣,还能在真实的植物王国里激发他们的科学好奇心,培养科学思维和生态意识。
小营员们在第一部分,孩子们将化身为小小博物学家,在专业自然导师的带领下,深入园区的各个专类园,细致观察草木的形态,触摸树皮的纹理,感受植物的生命脉动和自然的气息。
在“夜探水生园”环节中,孩子们跟随夜晚的独特气息,追踪那些白天躲藏、夜间活跃的昆虫。晚霞映照下,他们将有机会观察到王莲的优美姿态,探索各类水生植物在黄昏中的不同形态。
最后,孩子们将在“心中的植物园”环节用乐高积木将自己对植物园的认知具象化,创造出心中理想的植物园。通过这个创意表达,孩子们不仅巩固了对植物世界的理解,还展现了他们各自独特的想法。
除了这些亲身体验,辰山植物园还创作了多种原创内容。其中,《辰小苗历险记》系列动画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解植物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让复杂的科学概念变得易于理解。
“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与互动,建立起对植物的好奇心,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思维。”上海辰山植物园科普宣传部负责人寿海洋介绍道,这些课程和活动不仅让植物学变得“好玩”,更加深了孩子们对植物和生态的理解。
铭牌对话草木
种子解锁宇宙
走进上海市松江区九亭三小校园,会说话的“植物身份证”正悬挂在枝头。辰山植物园为160余所中小学及幼儿园挂上了5000余块定制的植物铭牌,让城市孩童在课间散步时便能与草木“对话”。
当植物课堂的边界向更远处延伸,一场场流动的知识之河已淌过120余所学校——42个主题讲座如支流交汇,为40万双眼睛浇灌出植物的星图。基于儿童发展心理学,该项目团队将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分为不同阶段,研发出符合各年龄段特点的植物科学课程。通过“自然体验—自然研学—科学探究”的三段式学习过程,孩子们从基础的植物认知到深入的科学探究,循序渐进地获得植物学的知识。
这份与自然的联结仍在生长。2017年,辰山植物园启程“种子的旅行”课程,为430多所学校寄送了种子教具盒、为500多所学校寄送了马兜铃种植套装,让孩子们指尖沾着泥土,亲眼见证一粒种如何顶破黑暗长成新绿。“它们不是简单的教学工具,而是数万孩子人生中第一把打开植物宇宙的钥匙。”寿海洋成就感满满。
在社区,辰山植物园携手房地产企业等,打造“身边的自然课堂”,让居民不仅可以了解植物的种植和生态价值,还能通过亲手种植,增强对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身边发现植物的美,不论是在校园里、家里,还是在社区中。”寿海洋表示,他们希望通过持续性的科普,让青少年真正爱上植物,而不是“活动结束就忘了,没有持续性”。
随着项目的持续深入,辰山植物园计划将这种科普模式推广到更广泛的地区,特别是在长三角地区,通过“植物园+”的方式,赋能更多的植物园和教育机构,推动本土植物的种植计划,并为中小学生物教师提供更多培训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自然课程和研学活动,继续为全国的青少年开辟一条通往自然与科学的大门。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蓝悦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