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规划资源 > 文章详情

【沪派江南】“沪派江南 六域风华”第四期主题论坛暨“悦 · 读城市”公开课《江海河口·生态之舟——世界赠予我崇明》精彩回顾

转自:上海规划资源 2025-09-04 20:46:55

8月30日,“沪派江南 六域风华”第四期主题论坛暨“悦 · 读城市”公开课《江海河口·生态之舟——世界赠予我崇明》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五楼大都市规划发布厅举行。与会专家齐聚一堂,带领大家一起深入挖掘沪派江南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全面了解这一独特的本土文化形态,进一步推动沪派江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论坛在清雅悠远的琵琶声中拉开帷幕,崇明瀛洲古调传承人黄东美一曲琵琶精彩演绎,让观众在古朴音律的沉浸中,悄然步入世界级生态岛的自然与文化叙事之中。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自然资源部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感知”分实验中心主任干靓以《世界级生态岛的乡村振兴》为题,结合自身深厚的崇明情缘与挂职实践,从生态、社会与产业的历史演替入手,剖析了崇明作为世界级生态岛所拥有的独特资源与影响力。通过对三个典型案例的解析,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范本:中兴镇富圩村以“候鸟友好型”策略实现与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共荣;竖新镇仙桥村通过系统激活闲置空间,打造服务新乡民的创新节点;东滩生态艺术节则成功塑造了吸引青年群体的生态文化盛会。这些案例从社区、空间到事件多个维度,为生态岛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分享嘉宾干靓:

《世界级生态岛的乡村振兴》

上海禹悦水生态资源保护与发展中心理事长战丽以《麋鹿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项目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果和总结的经验》为题,分享了崇明在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上的创新实践。崇明新乡村是上海市首个麋鹿野放栖息地,通过科学规范的种群恢复与富有创意的科普宣传,不仅重建了麋鹿种群,更将保护知识送入栖息地、校园和社区,深化了公众对于保护麋鹿的生态认知。新乡村也积极探索为乡村振兴赋能,通过打造稻香生态集市、开发麋鹿主题文旅等融合模式,有效激活了乡村经济,取得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显著成果。

分享嘉宾战丽:

《麋鹿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项目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果和总结的经验》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上海区域主任、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兼职教授、国际湿地城市评审独立专家委员会委员任文伟以《世界自然遗产·人与鸟的故事——WWF在崇明东滩18年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为题,从全球视角切入,解读了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评估标准、申遗历程与重要意义;分享了WWF在崇明东滩与保护区一起所做的工作,包括科学清除入侵物种互花米草、重建多样化鸟类生境、建设环境友好型观鸟设施等,并广泛动员企业、学校和社区参与。最后,希望通过推动“候鸟友好”乡村规划与建设等举措,将申遗成功带来的全球影响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际动力,探索出一条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崇明路径。

分享嘉宾任文伟:《世界自然遗产·人与鸟的故事——WWF在崇明东滩18年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活动最后的表演环节邀请了崇明鸟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金伟国,用一支竹哨惟妙惟肖地模仿了青脚鹬、大杓鹬、翘嘴鹬、蒙古沙鸻等多种候鸟鸣叫,现场观众也一起体验了鸟哨技艺,尝试与候鸟“对话”。

(来源: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