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检察 > 文章详情

揭秘“奶粉异常”背后的“生财之道” | 75号故事汇

转自:上海检察 2025-08-27 11:26:55

讲述人

郑 翼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

张蓝予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谁能想到,那些承载着万千家庭育儿希望的婴幼儿奶粉,竟会沦为不法分子眼中的“摇钱树”?当一罐奶粉被曝“混入异物”,当十余家知名乳企接连遭遇相似投诉,当精心剪辑的“开罐视频”成为索赔筹码——这场看似普通的消费纠纷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今天,我们就循着检察办案的足迹,揭开这起“奶粉异常”案中见不得光的“生财之道”。

三次蹊跷投诉

企业报案牵出可疑线索

2024年1月,本市一知名乳品企业员工急匆匆到派出所报案,称该公司在去年6、7月短短一个月内,接连收到3名“消费者”投诉,均称网购的婴幼儿奶粉中混有长条状纤维或金属异物,还附上“开罐视频“,要求“退一赔十”。

为维护品牌形象,该企业先行向3名客户支付总计17650元补偿,却遭对方“拉黑”。企业经排查发现,生产工艺设有2mm滤网和金属探测器等多重质检措施,不可能混入此类条形异物,且此前从未收到过类似投诉。意识到事有蹊跷,企业果断报警。

“零口供”困局

检察官抽丝剥茧寻真相

2024年1月10日,公安机关立案后循线追踪,当日便将犯罪嫌疑人冯某抓获,几天后,涉案的何某、王某夫妇也应声落网。

审讯室里,冯某交代了作案经过:他受网友王某指使,网购6罐奶粉后,王某丈夫何某专程从广东驱车至河南,在奶粉中投放异物。冯某按王某所教方法拍摄“开罐视频”,以向12315投诉相要挟,向企业索得11000元,后转给王某6813元。冯某称投放时被支开,未亲眼目睹,但承认手法和购奶链接均来自王某。何某、王某则矢口否认,坚称是“正当维权”。

承办检察官第一时间提前介入,与公安机关成立办案小组。他们深挖三人聊天记录,发现王某不仅传授作案技巧,还催冯某“早弄早赚”,并指导其应对奶企客服;且投放当日,何某曾向冯某发送金属线状异物照片,两小时后冯某便拍出“开罐视频”;结合转账记录等,检察官判断冯某供述可信,何某、王某的辩解有悖常理。

案中案浮现

灰色产业链的扩张与效仿

报案记录显示,可能还有其他人涉案。在对涉案的何某、王某“零口供”批捕后,检察官通过制发《继续侦查提纲》,要求公安机关“纵向深挖”该团伙是否还有其他同案犯,“横向排摸”是否有其他人参与同类敲诈勒索,决心斩断这条灰色链条。

为进一步夯实证据,检察官双管齐下:一方面引导公安机关全面提取电子数据、交易流水,带队走访被害企业,固定投诉记录、赔付凭证等关键证据;另一方面加大对王某的讯问力度,最终王某认罪认罚。何某虽负隅顽抗,但完整证据链已清晰证实其投放异物、恶意索赔的犯罪事实。

经查,何某、王某结伙,或指使义某或冯某,在网购平台购买不同品牌奶粉,由何某向奶粉罐中投放异物,同伙拍摄“开罐视频”,以此要挟企业“退一赔十”。短短三四个月,该团伙作案十余起,从3家企业索得1.7万余元,冯某、义某分别分得4000余元、2600元。

此外,何某向老乡刘某炫耀“生财之道”,刘某随即伙同赵某“如法炮制”,由赵某出面索得4050元,刘某分得2000元。一条寄生在奶粉消费领域的犯罪链条彻底暴露。

2024年4月10日,静安区检察院要求公安机关将赵某、刘某、义某补充移送起诉。随着侦查深入,赵某、刘某和义某当月相继落网,3人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同年6月28日,静安区检察院以涉嫌敲诈勒索罪对何某、王某提起公诉。

司法为民

守护营商环境的“后半篇文章”

2024年8月和11月,静安区法院以敲诈勒索罪先后判处何某、王某等人相应刑罚,并处罚金。对犯罪情节轻微、自愿认罪认罚且主动退赔全部违法所得的部分嫌疑人,静安区检察院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并启动行刑反向衔接机制,向公安机关制发检察意见,公安机关依法作出相应处理。

案件虽结,但十余家奶粉企业“中招”的教训深刻,修复营商环境刻不容缓。静安区检察院联合区公安分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签署《关于建立消费市场恶意投诉举报涉嫌违法犯罪线索移送及联合治理机制的意见》,建立线索快速移送、信息共享体系,加强联合执法与普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网络,全力守护区域营商环境、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

从提前介入“异常奶粉”案,到斩断“牟利性职业索赔”灰色链条,这是法与不法的较量,更是对公平正义底线的捍卫;从铁腕执法严惩犯罪,到联合出台机制加强源头治理,这不仅是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实践,更是筑牢民生福祉防线的铿锵行动!

供稿 | 静安区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