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梅陇镇曹行东街区党支部刚刚成立。支部书记金坤亮在走访沿街商铺时,结识了“东盛车行”的老板吴东东。 吴东东是一位来自安徽、在梅陇打拼近二十年的创业者。从最初一家自行车修理铺起步,他逐步将事业拓展为一家颇具规模的电动车行。街区党支部成立后,他主动亮明党员身份,作为“小个专”群体代表,积极参与街区治理。 那一次相遇,不仅改变了一个普通商户的发展轨迹,也激活了整个街区的共治活力。
白手起家:从修理铺到车行老板
“我17岁就来到梅陇。”2005年,吴东东只身来到上海,开起一家自行车修理铺。凭借扎实的技术和真诚的服务,他慢慢积累起口碑。
随着城市发展,他敏锐察觉到市民出行方式的变化。“很多老顾客都骑上了电瓶车,我觉得这是一个新机遇。”凭借这份洞察,他迅速转型,做起电瓶车维修与销售。“梅陇地处闵行腹地,靠近徐汇市中心,又带有城乡接合部的特点,当时电瓶车市场还没饱和,算是一片‘蓝海’。”
吴东东(右一)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房东更替、租金上涨都曾让他压力倍增;面对各类客户需求,他总是耐心沟通、尽力服务;遭遇店面拆迁时,他提前物色新址,确保经营不中断。正是凭着这股韧劲,吴东东的生意越做越稳。如今,“东盛车行”店面宽敞、车型新颖、配件齐全,顾客络绎不绝。
近年来,他还积极响应政策,申请成为电瓶车“以旧换新”国补定点门店。在开学季等销售高峰,店里销量明显上升。“上海是一片适合奋斗的土地,只要肯努力、能抓住机会,就能站稳脚跟。”吴东东感慨地说。如今家人也陆续来到梅陇,孩子在此上学念书,真正实现了“扎根”。
亮明身份:从个体户到共建人
“我是在老家入的党,一直想为社区做点事。”吴东东曾担任曹行居委志愿者。曹行东街区党支部的成立,让他重新找到“组织”,以流动党员的身份融入街区建设。了解到街区内快递、外卖小哥聚集,他主动提出利用自身资源为他们提供便利。
在党支部的支持下,“小哥暖心联盟”很快成立。吴东东将车行营业时间延长至晚上10点,并提供5公里内免费上门维修服务。“小哥车坏在半路,一车货等着送,肯定着急。我们上门能解燃眉之急。”为保证服务,他还专门聘请了两名员工。
凭借对街区的熟悉,吴东东成了党支部与商户之间的桥梁,积极带动周边商铺参与共建。在他的带领下,相熟的华仔时尚造型理发店老板,每周五营业至晚上10点,为小哥提供20元特惠理发。“大家都是小本经营,互相帮衬,为社区出点力,心里也踏实。”这些举措切实缓解了新就业群体的日常困难。
理发店老板(右一)
街区共生:从单一服务到协同共治
曹行东街区面积5.58平方公里,注册企业1700多家,其中近七成是“小个专”经营者。街区党支部以“民生即营商环境”为理念,积极探索“小个专”助力“小个专”的协同模式,显著提升治理效能。
一年来,党支部开展“党课+赋能培训”,组织急救、消防演练,提升商户抗风险能力;推出税务、社保、劳动法等实务讲座,增强专业素养;还开设周末小主持公益班、组织企业参观等亲子活动,以“家校街社”联盟助力“小个专”子女成长。在服务方面,“小哥暖心联盟”已吸纳车行、理发店等多类商户,未来还计划联合区域内餐饮单位,推出爱心套餐,进一步解决就餐难题。这些举措持续增强“小个专”群体对街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目前,曹行东街区党支部正推动成立联合工会,继续发掘像吴东东这样的热心人,不断完善“小哥暖心联盟”服务。“希望更多商户参与共建,把曹行东街区打造成更有温度、更富活力的家园。”金坤亮表示。
“作为流动党员,我在这里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作为商户,我也很高兴成为志愿者,助力街区发展。”吴东东说,等到街区联合工会成立,他一定会带头动员左邻右舍一起加入。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家店到整个街区,吴东东的故事是无数奋斗者的缩影,也是基层党组织引领下“小个专”群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
在这片热土上,个人梦想与社区发展,正共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共生乐章。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