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浦东观察 > 文章详情

120 米超深挖掘、一键智能作业,我国自主 3.5 万方级挖泥船 “通浚”“浚广” 轮下水

转自:浦东观察 2025-08-26 21:33:24


最大挖深120米,相当于耙头可以伸到海底挖40层楼;12公里的超长吹距,耙头高压冲水压力相当于一头5吨重的大象施加在一个手掌上的力。今天(8月26日)上午,我国自主设计、研发,由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建造的世界领先、亚洲最大的“国之重器”——198米长、3.5万方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 “通浚”轮与“浚广”轮,在江苏启东成功下水。


从“自主突破”到“智能领跑”


当天上午,在江苏启东的造船基地,两艘深蓝色的“巨无霸”停在水面,超长船身看起来有差不多两个足球场那么长,彰显着大国重器的威严。随着“嗡”的一声汽笛长鸣,现场礼炮轰鸣,彩烟腾空而起,宣告着亚洲最大两艘挖泥船成功吉水。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副总工程师严兵介绍,此次建造的两艘挖泥船,具备“强破土、大挖深、远运距、长吹距”四大杰出能力,被誉为挖泥界的“全能冠军”。8级风浪下可正常作业,无限航区能力适配全球项目,未来可广泛应用于港航疏浚、深远海取砂、吹填造陆、深海采矿等场景,不仅是中国疏浚行业技术实力的集中体现,更填补了我国超大型疏浚装备领域的多项空白。



据了解,此前,全球3万立方米舱容以上耙吸船均为国外公司所有,我国挖深超100米的耙吸船同样等待“零的突破”。振华重工此次承建的“通浚”轮与“浚广”轮,凭借120米最大挖深(相当于40层楼高海底作业)、3.5万立方米亚洲最大泥舱容量(一船吹填量可将标准足球场抬高5米),一举打破欧洲企业在高端大挖深工程的垄断。



同时,船舶搭载的智能疏浚系统,实现“挖-运-吹”全链条“一键控制”——1名船员即可完成所有航行与施工任务,90分钟内可填满泥舱,装载效率全球领先;系统更具备自主学习进化能力,能自动适配不同土质与海底环境,如同给挖泥船装上“会思考的大脑”,让疏浚作业从“人工主导”迈向“智能自主”。

破解难题大幅压缩建造周期


作为两艘“吞泥兽”的建造方,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在成为全球最大的港机设备制造商、全球最大的自动化码头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全球最大的港机设备运输商之后,又成功推动了中国疏浚装备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然而,建造过程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疏浚行业首次同坞同期建造的两条3.5万方级“巨轮”,项目需攻克284个平均重达100吨以上分段的“模块化搭建”难题,且面临搭载周期短、交叉作业多、精度要求高的三重压力。



为此,振华重工部署2条独立生产线,组建2支专业造船团队,策划“双船并行”搭载计划:提前将284个分段按专业分门别类,3个月内组建成若干总段完成吊装,最终将两船主船体成型周期缩减3个月,精度控制在正负4毫米以内,远超行业标准。针对交叉作业中大型构件吊装难题,船坞配备两台500吨龙门吊,通过双车联吊完成300余次关键吊运;焊接环节采用智能焊机,存储多套工艺方案精准控温控速,焊接合格率超99%,既保障质量又提升效率。


“浚广”轮项目经理文科巍介绍,项目将常规大型特种船24个月的建造周期大幅压缩——从切割钢板开工到完成建造仅用14个月,这一速度背后,是振华重工对生产全流程的精细化管控:高峰时期船坞工作人员多达2000人;面对启东夏季高温、台风等极端天气,采取“错峰作息+双班倒连续作业”模式,早上提前开工、夜间持续施工,实现“设备不停机”。在整个项目执行过程中,团队克服了供应链中断、人员调配困难等挑战,通过创新工作方式,确保项目关键节点按时完成。

推动中国疏浚装备实现里程碑跨越


从1937年从德国引进中国第一艘万吨级挖泥船“建设号”,到如今自主建造3.5万方级挖泥船,中国疏浚装备走过了近百年奋斗路。此次“通浚”“浚广”轮的成功下水,是振华重工20年深耕海工的成果,更是中国疏浚装备自主研发和产业化道路上的一座新里程碑。



作为中国交建集团旗下核心企业,振华重工依托集团在疏浚领域的龙头资源,将挖泥船业务打造为继起重船之后的第二大海工支柱业务。从“天鲲号”到此次“通浚”“浚广”轮,实现了我国先进挖泥船从“全进口”到“全自主”的转型,核心装备国产化率超95%,不仅能缓解国内港口航道基建“大型化、深水化”的装备需求,更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型基建项目提供“中国装备”支撑。


严兵介绍,回溯振华重工海工发展历程,从20年前进入市场起,便在核心技术领域持续攻坚:曾用“半船搭载”技术(分段建造再水下合拢)解决6000吨级起重铺管船船台长度难题;在起重船领域,国内3000吨以上订单占比超70%,按建造吨位数计全球第一;此次挖泥船建造中,更攻克塔臂镗孔精细化安装、厚板焊接控温保温等关键工艺,实现从“设备自主”到“技术领跑”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