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袜子弄32号,在这座百年香樟掩映下的红砖厂房里,昔日的消防器械厂瞭望塔静静矗立,与飘散着咖啡香气的文创空间相映成趣;“袜店坊记忆馆”内,老式织袜机与先进的数字展陈共同述说着松江纺织业的辉煌——这里,正是完成蜕变的袜子新弄文创产业园区。而这处工业遗存实现“蝶变”的背后,是松江区中山街道人大工委深入贯彻落实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开展“十大行动”的意见要求,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城市更新注入人大力量的基层实践典型案例。
聚焦大局
把牢城市更新方向
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是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内在要求。中山街道人大工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按照中央、市委的决策部署和区委工作要求,将服务区域发展大局作为履职坐标,紧扣市委赋予松江“先进制造业发展集聚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区、现代化新城建设样板区、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区”的四个区功能定位,以及区委对中山建设“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主城区、先进制造业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发展示范区、新城老城均衡发展的松江新城示范样板区”的目标要求,积极落实人民城市理念,全力推动袜子新弄的转型升级。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人大作用,将人大监督深度嵌入项目肌理:将园区规划论证纳入党工委重要议事日程,组织人大代表全程参与空间功能布局的研讨;建立“党工委决策引领、办事处高效落实、人大精准监督”的协同机制,对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的工业厂区活化利用进行全程跟踪;引导代表聚焦“工业遗存保护与再生”这一核心命题,累计开展专项调研5次,确保更新方向始终与城市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
精准监督
为工业遗存注入时代灵魂
面对历史风貌保护与功能空间再造的平衡难题,街道人大工委将袜子新弄项目列为年度重点监督议题。代表们直奔工地现场,十余次实地踏勘,紧盯3000平方米核心存量建筑的改造进程。在他们的推动下,原消防厂的砖墙构架、瞭望塔等承载历史记忆的工业元素得以完整保留,“袜店坊记忆馆”也由此诞生,冰冷的工业齿轮与陈旧的纺织梭机“摇身一变”,成为鲜活的历史教科书。监督的目光同样聚焦于空间功能定位的精确性。代表们动态跟踪“文体商旅展”多元业态的精准导入情况,推动7000平方米体育场馆、5000平方米餐饮等复合功能空间落地,有效激活4万平方米存量厂房。
针对业态融合中的痛点,人大工委搭建协商平台,召开多场民主协商会,成功推动“拾柒棉共创中心”等代表性项目落地,并搭建了沪滇文化交流平台,探索科技赋能农业创新,让沉睡的工业遗存真正苏醒,成为创新的策源地。“人大代表的意见让老建筑既留住了‘魂’,又焕发了‘新’。”项目运营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
倾听民声
让市民需求助力园区升级
“能不能给毛孩子一块自由活动的地方?”“夜间的灯光能否更温暖些?”……园区运营初期,人大工委依托基层实践站,组织代表开展“进园区、听民意”专题活动,常态化走访商户与居民,累计接待50余人次。十余条带着生活温度的人民建议,从记事本上的笔迹转化为了“实景画”:非机动车停放区实施科学的人车分流设计;绿意盎然的草坪上增设贴心的宠物饮水点;通波塘沿岸的灯光系统经过优化调试,柔和的光线映照着新铺设的林荫步道上,夜色愈显温馨。
如今的袜子新弄,已成为松江城市更新画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91%的出租率印证了转型的成效——老厂房变身“文化会客厅”,通波塘畔的百年香樟下,市民漫步、观展、会友,历史与现代在此交融共生。中山街道人大工委以扎实的履职实践,深刻诠释着——城市更新的温度,源于民主协商的深度;老城焕新的活力,始于人民智慧的聚力。从监督规划落地到打通民意堵点,从破解发展瓶颈到赋能长效治理,人大工委正以履职之笔,在松江府城的更新画卷上写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注脚。
觉得文章不错,就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