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好合的新人,谁不希望有一次充满温情暖意的婚姻登记经历?9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上海市婚姻登记服务规范》将为喜结良缘的佳偶们实现希望提供保证——届时,沪上所有婚姻登记机关将依照该《服务规范》,为婚姻登记当事人提供从预约到办理、颁证,以及婚姻家庭辅导,甚至操办集体婚礼等一系列、全流程的服务。此举也标志着上海的婚姻登记服务水平,正在进一步向规范化、精细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服务升级:全流程规范,为幸福“全程导航” 依据该《服务规范》,上海对婚姻登记部门的七项工作提出了“全流程服务”的要求。 在“预约服务”阶段,《服务规范》明确提出了工作导向,要求婚登机构必须向公众提供电话、网络等全渠道预约方式。同时,对未预约直接到现场办理的当事人,婚登机构也应当场受理。 在“引导服务”方面,《服务规范》鼓励为有需求的当事人提供婚姻登记全流程陪伴式服务,倡导工作人员提供迎候、引导落座、咨询解惑等服务。 在“登记服务”环节,《服务规范》围绕结婚登记、离婚登记和补领婚姻登记证件3项业务,对当事人从申请到办理,再到发证的所有服务流程均做了细化。同时,明确在元旦、五一、七夕、中秋、十一、周六等结婚登记高峰日,婚登机构应开放充足的线上预约名额,提供帮办、延时等服务。 在“结婚登记颁证”环节,《服务规范》明确要求婚登机关应在征询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将颁证仪式嵌入结婚登记。同时,对颁证员的仪表仪容、站姿、语速、音量等,以及颁证主持词如何体现时代性、地域性特点等提出了要求。 细节落地:仪式感与人性化并重,强化支持引导 《服务规范》还明确要求婚登机关,根据当事人处于的婚前、新婚、离婚等不同的婚姻阶段,有针对性地提供辅导服务。对于远离家庭支持系统的全国通办、离婚登记等当事人的辅导需求,更宜重点关注。 《服务规范》同时明确要求婚登机关办理集体婚礼时,应突出结婚当事人主体,尊重当事人意愿、民族习俗和个性化需求。并要求集体婚礼应注重价值引领、突出文明风尚,与公益慈善、优秀传统婚俗文化传承、文明婚俗宣传等主题融合。 此外,《服务规范》还要求将婚俗体验、文创开发、公证服务、喜糖分享服务、免费拍摄证件照等延伸服务在本市范围内推广。 保障支撑:软硬件与人才双升级,助力“全国通办” 在此基础上,《服务规范》对优化上海婚姻登记工作的软硬件建设提出了要求。明确鼓励婚登场所进驻公园、历保建筑、特色地标,进一步优化设施布局,设置圆桌式服务台,撤销柜台式服务,并设置户外结婚颁证点,以增加仪式感。 为顺应“婚姻登记全国通办”的改革要求,《服务规范》明确提出,婚登机关要打造一支懂业务、会沟通、全岗通的服务队伍,明确了婚姻登记服务人员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仪态仪表等;明确了涉外婚姻登记员在外语、涉外政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必备条件;明确了婚姻家庭辅导员应当具有相关专业资格。 同时,《服务规范》还分别列出了8项工作人员婚姻登记服务规范用语和4项不应当出现的用语,引导婚姻登记机构与当事人规范沟通,有效交流。 市民政局表示,自2022年以来,上海有力地推进婚姻登记改革,从实施“全市通办”试点到“跨省通办”试点,再到今年5月10日起,实施“全国通办”,切实便利人民群众办理婚姻登记,当事人领证不再“为爱奔波”。随着婚姻登记便利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与之相对应的婚姻登记服务也需更有针对性、系统性,从而进一步倡导文明婚俗,促进家庭和谐,引导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家庭观。 《上海市婚姻登记服务规范》的制订,为本市婚姻登记预约、引导、登记、结婚登记颁证、婚姻家庭辅导、集体婚礼、延伸服务提供了详细指导,必将进一步建立健全本市婚姻登记服务规范化体系,进一步提升上海婚姻登记服务的精准度,更好落实婚姻登记“全国通办”,落地基本公共服务随人走。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婚姻登记服务规范》
编辑:颉廉杰
资料:上海民政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