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期接近尾声,由区科协策划的“古今科学面对面”系列活动在虹口区爱心暑托班圆满落幕。这场跨越千年的科学盛宴,以六场主题活动为桥梁,将古代智慧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并融入沉浸式DIY实践,为孩子们开启了一场场兼具历史厚度与科学温度的探索之旅。
一起来看看活动精彩瞬间吧
↓↓↓
在“藏在《梦溪笔谈》里的四大发明”专场,孩子们跟随沈括的足迹,回溯活字印刷术突破雕版困境的创新历程,感受“以字代版”对文化传播的革命性意义。DIY环节中,孩子们亲手制作字模、排版印刷,在墨香与指尖的触感中触摸古代发明的温度。活动还串联起从指南针导航、火药变革到现代3D打印、卫星导航的古今对话,让孩子们领悟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永恒动力。
“一个懂植物的数学家《植物学》”活动,为孩子们推开跨学科探索之门。在科举盛行的年代,李善兰执着钻研独创尖锥术,更在译著《植物学》中创译“细胞”一词流传至今。孩子们在现场采集叶片、压制成型,制作植物标本书签,定格植物形态之美与科学观察之趣。通过对比古代图谱与现代基因测序,孩子们体会到学科交融为科学研究注入的无限活力。
“从海国图志到东风导弹”主题活动,串联起魏源与梁思礼两代知识分子的强国梦。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与《海国图志》的启蒙思想,为近代中国打开视野;梁思礼等科学家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则成为国家力量的脊梁。在DIY导弹模型拼装环节,孩子们分工协作、精细组装,于动手实践中深化对“科技强军”的理解。从典籍认知到航天壮举,孩子们读懂了科技实力是民族复兴的坚实底气。
来自明朝的《物理小识》典籍,让孩子们在光影变幻中感受古代物理智慧。书中记载的小孔成像、杠杆原理等,展现了古人“究天地之理”的探索精神。DIY光学隧道实验环节,孩子们用纸箱、镜面搭建简易装置,当无限循环的画面跃然光屏,现场惊叹连连。对比现代粒子对撞机与量子物理,孩子们发现,从直观观察到理论突破,严谨的科学态度始终是探索自然的灯塔。
“《月食解》与女科学家王贞仪”活动,为孩子们树立了打破桎梏的科学榜样。清代女科学家王贞仪冲破性别藩篱,在《月食解》中以通俗语言阐释月食原理,其“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令人动容。孩子们动手DIY日月地三星运行模型,绘制月食成因图,将抽象天文知识具象化。讲师还讲述了从古代观星台到现代太空望远镜的演变,让孩子们明白科学探索从不被性别与时代所限。
“传承千年的中医科学《伤寒杂病论》”活动,展现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确立的辨证施治原则,成为中医临床的千古准绳。DIY中药标本画环节,孩子们在药师指导下辨识艾草、薄荷等药材,亲手封装蕴含养生智慧的标本。从传统望闻问切到现代中西医结合精准医疗,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在科技赋能下的生生不息。
六场活动串联起古代典籍与现代成果,通过“听故事、做实验、悟精神”的三维体验,让科学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区科协推出的“古今科学面对面”系列活动旨在以历史为脉、以实践为桥,让青少年在古今对话中涵养科学素养,在动手实践中点燃创新热情。这场跨越千年的科学传承之旅,生动诠释了“科技助力双减”的理念,为暑托班增添了知识光彩,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