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不断突破的今天,教育应该如何培养面向智能社会的创新人才?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新著《转型中的教育:面向智能社会的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首发式昨天(8月17日)在2025上海书展现场举行。
智能时代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应该更“早”
从事教育工作60多年的唐盛昌曾经在上海中学担任校长24年。他长期研究并实践资优生教育。在他看来,教育是一生的准备与超越,也是自己一直在基础教育领域中持续探索的原因。
“我们已经从信息时代向智能时代发展,今天的教育力求培养能适应明天智能社会的人才。”唐盛昌在新书发布会上表示,随着信息时代到智能时代的转变,我们对“早期培养”的理解也要转变。
一方面,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思想成熟程度都比以前更高;另一方面,信息时代网络上可获取海量信息,而智能时代,在海量信息基础上还可以提供精准信息;此外,在智能时代,不仅有师生对话,还有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对话,这些都使得智能时代的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唐盛昌认为,在智能时代,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要比信息时代更“早”,应该从高中阶段提前到初中阶段。“现在有些非常优秀的初中生,就已经可以接触到高中知识甚至现代科技发展最新的技术。”
因此,智能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就不仅仅是大学、高中贯通,而且应该是大学、高中、初中贯通。
在他看来,转型中的基础教育能否源源不断地提供一大批富有潜质且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将直接关系到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培养速度与高度。
不同类型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规律不同
在新书中,唐盛昌强调:“创新是个性化的,每个孩子的志、趣、能都有差异,整齐划一的教育、程序化的批量训练,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创新是基于一定领域的,创新人才也是分领域的,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能成为创新人才;识别和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促进学生的志趣聚集领域与优势潜能领域匹配,基于该领域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人格才能取得更大成效。”
他认为:“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模式也应该是多样的。各类学校要注意认可与激励具有不同创新潜质的学生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创意予以鼓励……”要从国家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期需要的高端人才出发,进行针对性早期培育实验与探索。
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表示,今年是上海中学建校160周年,学校持续走在构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创新型中国基础教育顶尖名校发展路上。教育转型是时代赋予上中的使命,“唐盛昌先生给我们这些继任的上中人留下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他期待新一代上中人继续书写160年的辉煌。
智慧父母要有四个视角
智能时代也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场回答家长提问时,唐盛昌提出父母要有“四个视角”。
第一个视角是:关注孩子的兴趣所在。“喜欢画画的,你硬叫他跑长跑,解决问题吗?不可能解决问题。”
第二个视角是:充分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材”。“中国古话说,因材施教,作为家长,你必须了解,你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材’。”
比如说,孩子喜欢听歌、喜欢音乐,是不是就会成为音乐家呢?在唐盛昌看来,兴趣不一定等于潜质,要看进行专业学习并且难度不断提高之后,孩子是否还可以轻松自如应对。如果难度提升之后,孩子还能驾驭自如、悟性极高,那么这个领域可能就是他的潜能所在。
第三个视角是:关注孩子的意志品质和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有很多种,比如同一个问题,有的孩子很快回答,思维很快;有的孩子要想一想再回答,但思考很深,这就是思维品质的不同。同样遇到困难,有的孩子很快放弃,有的孩子会持续坚持,这就是意志品质的不同。
第四个视角是:动力系统,具体说来,就是孩子为什么而学习,是“要我学”还是“我要学”。从这个视角来判断孩子的内驱力如何。
唐盛昌说,教育从来没有“灵丹妙药”,真正的“药方”在家长自己手里,父母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教育得法、应对得当,孩子就会越来越好。
文字:吴华
照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编辑:周紫昕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