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中考,高中学习才刚开始。随着上海“新课程、新教材”的全面落地,高中被视为“素养培育—生涯规划—人格成长”的成长跑道。
能否在起跑后的第一个弯道就建立优势,取决于家庭对初高中差异的科学认知,以及主动衔接的精准动作。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上海市同济中学教导主任赵海鸣结合自身多年经验,并咨询语文、英语学科教师,语重心长写下这一篇,满满都是干货。
高一新生和家长不妨仔细读,用心准备,省去报班钱!
上海市同济中学教导主任赵海鸣
1. 知识体系:
数学
——从“直观思维”到“数学抽象”
初中:函数的学习停留在一次、二次的图像与计算;几何重“看得见”的全等、相似。
高中:在集合语言和常用逻辑用语的基础上,研究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完成从“直观思维”到“数学抽象”的跃迁;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的出现,也使高中数学符号化、抽象化程度陡增。
衔接痛点:符号语言的“翻译”能力(把文字条件转化为集合、函数、几何语言)成为第一道门槛。
2. 授课方式:
语文
——从“篇章教学”到“任务群”
初中:在单篇教学中对语文知识逐点教授,基础知识呈现碎片化零星出现,阅读写作套公式,背范文。
高中:上海“双新”语文以18个“学习任务群”情景化重构课堂,如“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一个任务群可能贯通若干篇目,贯穿高中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全教材,课堂形态是项目化、讨论式、批判型思辨。老师不再“喂答案”,而是提供资源、设定评价量规。
衔接痛点:不会调动已有的学习方法、缺乏个体阅读习惯的学生,会突然发现“看得懂汉字,却读不透文章”。
3. 学习方法:
英语
——从“死记硬背”到“活学活用”
初中:词汇表+刷语法+作文模板足以拿高分。
高中:新教材每单元以“主题意义”为中心,听、说、读、写、看能力培养均围绕“真实情境任务”展开,如“设计一个西安的旅行计划”,需要学生根据单元所学知识,以英语为工具,讲好中国故事,了解世界文化。词汇量基本要求从1500剧增至3500以上,且需掌握词汇的多重词性和词义;语法不再是“混个脸熟”,而是需要建立完整的知识逻辑体系,解读语篇中出现的长难句。
衔接痛点:若不能顺利将“记忆型”学习方法转换为“理解型”,将在首次测试中就遭遇“文章看不懂”和“时间不够用”的双重打击。
4. 考试模式:
上海“3+3”
——从“总分排位”到“选择即战略”
统一高考:语数外150分×3,外语有1月、6月两次机会;
等级考: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选3,高二下6月合格考,相应科目合格后方可参加等级考;高三下5月等级考,满分70分,11级赋分,每级差3分。高校专业选科要求:理工农医类大多要求“物理+化学”,部分社科类“政治+历史”必选,同一专业不同高校要求可能不同。
衔接痛点:高一上就要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对“选科—专业—职业”做倒推,否则高二再想掉头,时间成本和竞争压力将倍增。
1. 数学:
用“三译”法提升数学素养
译图:养成“文字→符号→图形”三向翻译习惯把教材中的定义、定理画成思维导图,把文字语言翻译成符号语言。
译题:条件翻译全了吗?图形画对了吗?符号用规范了吗?
译误:错题本重点标注“语言转换错误点”,用红笔标记混淆符号(如∈和⊆的区别)。
工具推荐:GeoGebra动态几何软件,帮助把抽象函数可视化成图像。
2. 语文:
提前完成“任务群预演”
梳理:对初中零碎的语文基础知识,如文言词法句法、修辞、文体特点及相关手法进行整理,构建自己高中起步阶段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
阅读:利用假期细读《乡土中国》《红楼梦》整本书,尝试用提炼概念的方法理解《乡土中国》的核心思想,用思维导图的方法理清《红楼梦》中的人事物关系,搜索并阅读相关学术论文,提前体验“群文阅读”。
练笔:结合整本书做好主题摘抄和阅读感悟,形成独立的读写模式。如“差序格局是否仍适用于今天的上海”,有意识地将日常阅读与素材积累、深度思考、辩证写作相关联。
对接:开学后在教师“个性化指导”下,把暑假随笔升级成主题演讲、任务群读书报告、课本剧表演等学习成果,在语文活动中形成评价量表。
3. 英语:
理解+记忆,
搭建“语法钢筋+词汇水泥”大厦
语法:从五大句型开始掌握句子的基本结构,学会分辨和使用各类从句。
词汇:结合主题意义的学习积累,掌握词块,理解词汇在语篇中的实际含义。
能力:通过语篇学习和运用知识,注重外刊阅读和英语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听说读写看全面持续浸润,提高能力。
4. 选科:
从“测评倒推”到“验证决策”
倒推:高一期间完成一次职业兴趣测评,根据自己的比较中意的专业或者职业来选择;
验证:高一寒假前完成初步选科,利用高一下学期验证选择。可用区统测数据对比选科百分等级,不盲目跟风热门科目,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兴趣爱好做出合理选择。
5.技术赋能:
数字平台+AI助学
用“上海微校”平台提前浏览空中课堂与数字教材,提前熟悉高中知识体系;
用“Forest”番茄钟训练自主学习时间管理,呼应“双新”对学生时间规划的高要求;
可借助“Deepseek”“豆包”等AI工具,遇到知识点盲区时输入问题获取分步解析,鼓励与AI开展研究性学习探讨,培养批判质疑与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6. 心理健康:
“心动力”三件套
——接纳、运动、沟通
高中知识量和难度陡增,允许自己有个适应期。遇到挫折时提醒“暂时落后≠失败”,避免过度苛责自己,逐步调整学习节奏。
建议每天坚持1小时体育活动(如跑步、篮球),通过运动释放压力;同时培养艺术类兴趣(如美术、摄影),让大脑切换频道,保持学习新鲜感。
结识一两名学习伙伴,相互鼓励和督促,定期分享困惑。遇到心理压力时,要多与父母、班主任、心理老师、学科导师沟通,避免独自硬扛。
初高中衔接不是“暑假提前学知识”那么简单,而是一次对自我认知、学习方法、心理健康的全面测试。
愿这些建议能给高一新生一些启发,把未知的陡坡拆成可执行的阶梯,在九月走进新教室的那一刻,自信地说:“我已准备好,走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文字:赵海鸣
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芮德贵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