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这些珍贵的城市记忆更生动地回归市民、服务社会,激发更多上海市民对于家园的认同与热爱,由上海市档案馆选编,新民晚报社、黄浦区档案馆等联合呈献,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市民生活记忆》一书于近日出版,并在“2025上海书展”双主会场之一的上海书城举行新书发布会。
新书发布会现场
该书立足人民视角,融合市民亲历者记述、珍贵档案影像与特色连环画艺术,多维度呈现上海市民生活的独特记忆,生动记录城市发展变迁的历程,彰显了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也为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新书发布会现场
上海市档案局(馆)领导、新民晚报社领导、黄浦区人民政府领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独脚戏滑稽戏传承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王汝刚,画家、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连环画传承人罗希贤,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流行音乐品牌总监阚晓君,文汇报主任记者、文化部副主任李婷等出席新书发布会。罗希贤将自己创作的《四季石库门》长卷、《白相城隍庙》《夜饭吃饱,一张晚报》分别捐赠予上海市档案馆,黄浦区委、区政府,新民晚报社。
罗希贤先生创作的《四季石库门》长卷、《白相城隍庙》《夜饭吃饱,一张晚报》
发布会上,王汝刚、罗希贤、阚晓君、李婷等社会各界人士,档案部门、新闻媒体、出版机构等单位代表,与现场市民读者以对话访谈形式展开互动,围绕书中所提及的众多老辰光、老场景,畅谈各自的难忘回忆,引发深切共鸣。
王汝刚、罗希贤、阚晓君、李婷等社会各界人士,档案部门、新闻媒体、出版机构等单位代表,与现场市民读者以对话访谈形式展开互动
《上海市民生活记忆》一书收录文章20篇,分为寻味、忆趣和城记三部分,其中有的文章如《弄堂里厢“乘风凉”》《逐渐远去的叫卖声》,呈现城市的飞速变迁,留住上海人的乡愁记忆;有的如《人民公园故事多》《当年阿拉“白相”城隍庙》,通过个人回忆,连接起了城市地标的历史与现实;还有的如《记忆中的上海年味》《上海人逛过的书市、书展》等,反映了上海人独特性格气质,描摹出这座城市的“集体人格”。这些平凡却温暖的场景,构成了上海市民难以忘怀的记忆,也是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中呈现的照片以及罗希贤先生绘制的连环画作品
除了亲历者的文字述说,书中还重点呈现了来自上海市档案馆、新民晚报社、解放日报社、黄浦区档案馆等珍藏的稀有照片,以及罗希贤先生的20幅彩色连环画作品,多维度展现上海市民生活的独特记忆,描绘出一幅幅穿越时光的鲜活画卷。这些珍贵影像及海派绘画作品,既有回顾过往,也有记录当下,如“过年”“小菜场”“南货店”“逛公园”“逛城隍庙”“孵茶馆”“吃咖啡”“乘风凉”“逛书展”“黄河路”等,涵盖历史变迁、城市生活、文化传承、社会风貌等,可看作微型版的上海改革开放史。
作为档案活化的创新实践,该书推出配套衍生作品,浓缩上海特色,为海派文化代言——《上海年味》中英双语动画短片,于今年春节发布,对上海的过年习俗进行再创作、新演绎,让传统民俗“活起来”,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春节、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上海市民生活记忆”系列文创,不仅是一组具有鲜明档案特色的文化产品,也是以中外各界人士为受众群体、别具一格的“上海礼物”。
该书配套衍生作品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与城的双向奔赴,其动人之处,无论是让外来游客爱上一座城,还是提升身处其间市民的幸福感,往往蕴藏于细节之中。《上海市民生活记忆》记录下的点滴,彰显了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也为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启示。
撰稿:秘薇、戴舒
支持:张建明、彭晓亮、张姚俊、杨锋、周晓瑛、程望远、吕翔、董婷婷、王良镭、章永哲、乔晓聪、杨孟坤、孟烨、李晨、陆闻天、陈皓、曾婧、杨帆、王家娴、赵颖、马煜、姚龙吟、张莉、陈雨丝、朱玥
视频:孙中钦
摄影:叶田媛、吴恺、陈梦泽、蒋小威
排版:龚紫珺
扫码关注我们
聚焦城市记忆、留存城市发展、传承城市历史。我们架起档案为民服务的桥梁,讲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滋养下生生不息的上海故事。这里是上海市档案局(馆)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