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今年全国生态日的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天上午,以“江海联动 城乡安全”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生态文明大讲坛暨第228期上海科普大讲坛举办。
本次活动特邀院士在内的专家团队,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共同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前沿议题,向全球展示中国超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主办单位领导、报告嘉宾、科普专家及社会公众近300人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聆听主会场报告,当天线上观众超过610万。
记者了解到,本次活动还在上海生境博物馆、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海湿地公园、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设立了十余个分会场,十多位生态科普专家深入各分会场,为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和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带来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讲座。
聆听院士报告,多重视角了解生态文明建设
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长于贵瑞在视频致辞中指出,全国生态日的建立彰显了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也为生态学科学发展和全民生态科学普及提供了重要契机。本次活动是中国生态学学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传播的重大举措,也是围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开展的一次重要生态科普活动。
长江十年禁渔实施多年来取得明显成效,水生生物恢复向好。“这次我从自身的亲身经历来向观众讲述‘十年禁渔’是长江生态修复的重要举措,让老百姓不但有鱼吃、更是吃上了好鱼。”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原所长桂建芳带来了《长江十年禁渔的生态智慧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科普报告。
此外,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陈家宽,上海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峻,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分别作题为《生态文明建设要高度重视科普教育——长江大保护与我们的科普野外考察案例》、《城市鸟类多样性观测的公民参与》、《恐龙展中的生态故事》的生态科普报告。专家从水生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教育实践、科学传播等多重视角,深度诠释了生态文明理念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
中国生态文明大讲坛是中国生态学学会精心打造的品牌科普活动。自2018年由中国生态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和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科学传播团队共同发起以来,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已成功举办七届。活动汇聚生态学家与社会科普专家力量,致力于向公众传播生态理念、普及生态科学知识。迄今,大讲坛足迹已覆盖全国近20个省市,吸引超100家单位参与,累计设立主、分会场近200个,线上线下受众500多万人次,为提升公民生态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反响积极。
本届大讲坛由中国生态学学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科技馆联合主办。
借生态科普,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绿色种子
生态科普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公众生态保护意识持续提升,对生态科普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引导公众拥抱自然、热爱环境、重视健康,帮助公众系统获得、理解和思考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知识十分必要。
在本次活动现场,院士、专家表示,青少年是生态科普的重点人群,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通过针对青少年的生态科普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精神,为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曾经我在一次科普讲座时,一位小学生就问我,为什么叫长江‘大’保护。其实这也证明了生态保护是全民自觉性的,不仅仅靠政府推动,更需要学者、市民参与,并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桂建芳院士表示。
对此,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陈家宽深感赞同。他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只有公众有了科学的理念、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更有成效,特别是青少年的科普培育工作要极其关注。”
上海城市生态关系到整个长三角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美丽中国”宏伟蓝图的关键一环。作为城市生态文明的“科学大本营”与“绿色充电站”,上海科技馆等一直把“传播生态智慧、点燃绿色未来”当作头等大事,
“通过主题展览、教育活动等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成为激发市民‘生态自觉’的超级策源地。希望通过本次活动,碰撞智慧火花、分享实践经验、共绘美好未来,一起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贡献力量。”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表示。
据悉,活动影响力还将辐射全国,陆续在重庆、广西、安徽、浙江、云南、陕西、辽宁等多个省(区、市)开展形式多样的分讲坛活动,广泛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深入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提升活动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