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浦东观察 > 文章详情

千里运竹竿,莎车豇豆架起沪疆协作新桥梁

转自:浦东观察 2025-08-15 16:04:34


“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诗经》中描绘的农忙景象,如今在新疆莎车县乌达力克镇依然可见。

行走在乌达力克镇8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豇豆丰收的场景随处可见。身着花裙的大娘、眉目深邃的大爷们劳作间隙,会坐在硕果累累的枣树荫下,分食西瓜与馕。

14村吾斯曼大娘家的豇豆长势喜人。邻居阿布杜木可尤穿过密匝匝的豇豆藤走来询问收成,大娘的孙女眨着大眼睛说:“比你家的好!”阿布杜木可尤笑着承认:“我爸说今年收成比去年高不少,收购价还涨了两毛,一亩地多收入几千元呢!”

吾斯曼大娘切了块西瓜递给小伙子:“前几年豇豆一直跌价,没想到上海专家来了,价格又涨上去了。我们祖辈传下来的豆子能继续种,你大爷别提多高兴了!”小伙子眼含笑意:“这样的好日子,再累也值!”

莎车是国内较大的豇豆集中连片产区,当地农户历来用树枝搭架供豇豆藤攀爬。但2025年,乌达力克镇万亩豇豆中,有3700亩改用了竹竿。莎车不产竹,为何要千里迢迢从南方运竹?这与浦东援疆工作密不可分。

援疆干部温俊君担任乌达力克镇党委副书记时,走访农户得知,大家担心豇豆销路,传言收购企业要撤离莎车。深入调查发现,近年收销企业订单激增,但乌达力克豇豆的品质和产量不稳定,让企业对留在莎车的信心动摇。

上海援疆莎车分指挥部获此信息后,迅速调动前后方力量研判形势、制定对策:发挥浦东高科技农业优势,助力莎车豇豆产业提质升级,转危为机,打造现代化高质量产业。


于是,乌达力克镇的援疆干部温俊君、朱文强、文德亮挑起了重担。多次实地走访后,他们发现关键问题:当地用树枝搭架,树皮中藏有越冬虫卵,易导致豇豆病虫害。若改用竹竿,既能减少农药使用,又能降低生产成本。但从南方运竹是否划算?

调研关键期,担任乌达力克镇副镇长的朱文强与一名八零后父亲配型成功,需回上海捐献造血干细胞。分指挥部的同事们全力接手他的工作,确保救人、助农“两不误”。最终,那位八零后父亲得救,分指挥部也得出结论:从南方运竹到乌达力克,值得!

2025年,乌达力克乡间百万竹竿撑起了豇豆产业。朱文强始终记得一个场景:正午阳光下,一户农民全家忙着摘豇豆,哥哥在地里挥汗,姐姐在树荫下抱着妹妹,成捆的豇豆堆成小山,孩子们眼中的憧憬让他深感“值得”。

这一年,浦东专家与当地农技人员合作,根据豇豆生长周期,将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的杀虫剂、杀菌剂及含特定生物菌群的专用肥料精准配送至各村,并制定严格使用规范。此举让豇豆质、量双升,成本却未增加。

农历闰六月下旬,记者在16村收购点遇到一名16岁的维吾尔族男孩,他笑着说:“大家都把豇豆送到这儿,因为品质好,今年收购价比去年高。”

乌达力克的豇豆达到企业要求,企业留下了,市场也稳住了,豇豆产业得以延续。记者从分指挥部获悉,莎车面积是浦东的七倍多,人工采样难以覆盖,因此正打造基层农产品快速检测网络,在田间地头完成检测,保障食品安全。下一步,还将引入智慧农业平台:在核心示范区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与作物生长数据;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通过移动终端,农技人员可远程监控指导,农户也能便捷获取标准化种植规程和预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