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松江 > 文章详情

把创新动能注入园区和楼宇!看方松街道如何承接大学城科创源澎湃动能

转自:上海松江 2025-08-15 15:05:15

20多年前,方松街道在文汇路西端设立首个创业服务点。这一看似普通的动作,如今看来却颇具前瞻性——从这里走出的创业者,有人将企业做成年营收近3亿元的教育科技集团,有人专注半导体材料攻关,也有人在现代服务业中开拓新局。


20多年来,方松街道伴随松江大学城一路成长,既见证其拔地而起,也在发展中不断调整自身角色。从早期的配套服务,到如今的产业承接,街道与大学城之间的联系日渐密切;创业服务也从单点试水,发展为系统布局。在街道去年新落成的新质产业园里,46家初创企业正在续写它们新的章节。以“地校联动、产教互通、双向赋能”为目标,街道正试图把大学城里的创新动能带出象牙塔、流进园区和楼宇之间。


布局起步:在“第一公里”种下创业种子


2000年,松江大学城建设全面启动。此后几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8所高校相继落户,逐步形成上海高校资源最密集的大学集群。


2004年,方松街道在文汇路1128号设立了创业服务点。“文汇路西端第一家”,起初并不显眼,但正是这个点,开启了方松与大学城“共同成长”的起步动作。


“我们从一开始就盯着大学城来布局招商和服务。”方松街道营商办负责人顾伟介绍,当年没有太多模板可以参考,只能边走边试。街道搭建起一个面向高校师生的服务平台,从企业注册、场地对接到初期扶持,为在校创业者提供直接通道。



2005年,周强还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念书,正是这一创新政策的首批直接受益者。8万元创业基金和房租减免政策,成了创立公司第一阶段的“底气”。


从“松江大学城在线”平台,到“赶考网”,再到亿山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周强用了整整20年时间把教育科技创业做成了一张名片。他的创业路径也几乎就是“源于大学城、成长在方松、发展于松江”的写照。


如今走进亿山睦,研发团队正在加紧产品迭代。公司营收已逼近3亿元,员工有300余人,其中三分之一是研发人员。“我们更新速度特别快,有时候半个月不看平台界面,再打开就有点‘陌生’了。”周强笑着说。


这家企业近年来持续保持年均50%以上的增长。“赶考小状元智能学习机”进入全国7000多家门店,用户数突破1600万。“我们有超过500万分钟的课程,题库量以亿计。”周强随手打开数据后台,客户名单里赫然有希沃、学而思、小米、讯飞等。



而类似周强这样的创业者还有不少。从文汇路西端一个点出发,方松街道用20多年构建起覆盖全域的创业服务体系,支撑着一批批从大学城走出的项目落地、扎根、发芽。


推动融合:让高校资源走出校园落地产业


随着松江大学城不断扩容升级,方松街道的角色也悄然发生变化。从起初扶持在校创业者,到如今推动校地资源共享、企业与高校深度合作,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身边”的高校资源中寻找技术突破口。



2018年落户方松街道松新经济园区的上海裕诗实业有限公司,是这一趋势的代表。这家专注半导体材料研发的企业,过去一直面临“卡脖子”难题。几年内,公司与东华大学教授团队联合推进PFA碳纤维复合材料国产化。


“晶圆清洗用的高端材料长期依赖美日进口,价格贵、交期长。”企业负责人徐康直言,联合高校团队攻关之后,不仅材料性能达标,成本也下降了40%。


“项目从立项到推进,街道组建了专班,全程服务企业政策申报和人才对接。这几年,我们真切感受到‘松江速度’和‘方松温度’。”徐康说,目前项目已完成小试,即将进入中试阶段。虽然生产线放在南京,但研发总部依然留在方松,实现“研发在松江、生产在外地”。


技术服务类企业也在借力高校资源。“我们以前是接项目做安装,现在逐渐往智能化技术转型。”岁丰(上海)电梯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通过与大学城教授团队合作,攻关电梯自动检测、温控调节、非接触控制等技术,成功获批建立市级专家工作站。


“有的企业找不到高校对接的‘门口’,我们就是那个‘中间人’。”顾伟坦言,街道主动牵线搭桥,不光帮企业找人,也帮老师们的科研成果找到应用场景。



目前,街道已集聚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0余家,一批成长型企业近三年进入“快速道”。同时,街道与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在产学研与创新创业合作、资源与平台共享等多个方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精准定向培养输送人才,不断推动校企联合课题研究成果的转化落地。


抢抓机遇:在“科创源”建设中发挥平台作用


当前,松江正加快建设大学城“科创源”。这片8000亩土地上集聚12万余名师生,科研动能持续积聚。《关于松江大学城科创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紧锣密鼓实施,市级层面将设立实体化运营机制,推动校区、园区、城区“三区联动”,加速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汇聚。



方松街道作为大学城“贴身相邻”的街镇之一,正积极在这一进程中寻找突破口。


面对“无土招商”的现实制约,街道构建了“三个集聚区”发展格局:新松江路金融服务集聚区内汇聚32家银行与9家券商;环中央公园商业区集聚150万平方米商业面积;松江新城综合办公集聚区则提供“10+1”栋商务楼宇,满足多类型企业落地需求。


配套政策也同步更新。街道出台“1+3”产业政策,聚焦现代服务业、双创产业、在线新经济三大方向。2024年,引入中信证券、东方光学、易昂达、联通吉豹等多个优质项目,现代服务业整体呈现出从通用型向专业化、高附加值方向跃升的趋势。



在紧邻大学城的三新生活园区,街道还调配出2栋楼、6650平方米集体资产,打造新质产业园,为初创企业提供相对稳定、低门槛的起步平台。


松江文化创意园副总经理瞿陈斌介绍,创业服务体系正在从“功能型”向“生态型”转变——不仅是工商注册、税务咨询一步到位,还通过资源共享平台促成团队联动、技术对接、市场互通。同时提供融资服务,配套法律、财务、品牌服务。“我们希望初创团队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产品和技术上,其他的我们来支持。”


目前,新质产业园已入驻46家初创企业。华东政法大学毕业生叶昱含,是其中一员。他带领团队创办了上海立格云文化有限公司。“从宿舍走过来约600米,这地理位置真是得天独厚。”他笑着说。如今,公司办公面积已扩展至800余平方米,累计培训法学相关学员超过10万人次。



今年5月,叶昱含团队发起的“青律先锋”项目在方松街道启动,成为大学城片区一个聚焦青年法律人的特色平台。项目依托高校法学资源,搭建“政校企”协同机制,为青年法律人提供从实务训练到律所对接的完整支持链条,同时通过普法讲座、法律咨询走进校园和社区。目前,项目已筹组50余人法律服务团队,支持包括自媒体运营、内容策划与流量分发等“软实力”成长环节。



方松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李涛表示,作为松江新城的源起地和核心区,街道将持续锚定市委赋予松江的“四个区”功能定位,积极融入“科创源”主阵地建设。“我们要把服务企业、承接资源、链接高校变成一件件有成果的事。”


李涛表示,方松街道将聚焦现代服务业,立足自身在金融、法律、信息技术等专业服务领域的集聚优势,推动产业进一步向专业化和高附加值跃升。同时,将继续深化与高校的资源共享机制,与大学城各大高校建立更紧密的协同发展平台。


从文汇路西端的一个服务点,到如今“三个集聚区”的产业格局;从简单的场地提供,到全链条孵化服务;从被动承接资源,到主动集聚要素——方松街道正持续推进大学科创资源就地转化,以细致服务推动创新要素“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记者 韩海峰

■文字编辑 周正豪

■栏目责编 周加姚 ■栏目主编 周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