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检察 > 文章详情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以汗为泉,浇灌成长 | 青干班·轮岗锻炼展风采

转自:上海检察 2025-08-15 12:52:24

当环境从熟悉走向陌生,当角色由专业尖兵变身跨界新人,青干班的学员们收获的不仅是能力的拓展,更是对检察事业全局图景的深刻认知。从“知其然”迈向“知其所以然”,每一步探索都凝聚着担当,每一份感悟都映照着初心。本期,来自三级院的三位学员,将讲述他们的轮岗故事,一起倾听他们在角色转换中如何书写责任与成长。

成长加速器

轮岗锻炼展风采

向下扎根汲养分,向上生长展芳华

梁恬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轮岗单位

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

基层办案部门的轮岗经历,恰似一株幼苗向下扎根的旅程。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历练,以严谨细致为养分,以法治初心为阳光,才能成长为守护公平正义的“参天大树”。

根系深植夯基础,打磨办案硬实力

从分院到基层院,虽然业务领域相同,但不同的办案节奏、全新的工作环境,让初来乍到的我深感“本领恐慌”。带教老师以丰富的办案经验为引,手把手传授文书撰写技巧与案件审查要点,一次次细致的批注、一回回深入的分析,让我快速成长;身边优秀的同事主动分享调解纠纷的“群众语言”、化解矛盾的“基层智慧”,助我褪去青涩。在一个个案件的磨砺下,我逐渐适应基层院办案节奏,在“量”的积累中锻造出办案“加速度”。

抽枝展叶强本领,提升办案高质效

基层锻炼是一次“知行合一”的生动实践,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价值追求。在公开听证中,我通过释法说理化解群众心结,于“小案”中感受到法律的温度;我通过行刑衔接机制移送线索,打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的信息壁垒;通过向侦查机关提出监督意见,我感受到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职责所在。我在一起起“小案”的办理过程中,全流程体验了高质效办案闭环。

多维生长破边界,复合成长炼多能

青干班给我提供了多维度的成长舞台,在长宁区院轮岗期间,我与同事共同推进“牟利性职业举报协同治理”创新工作,探索"行政执法+刑事司法+行业监管"三位一体的协同治理机制,回应社会治理新需求。检察文化建设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和组员们通过历史研究、规范研究、实证研究相结合,以青年视角探寻新时代检察文化建设路径。此外,我还参与了部分数字检察工作,初探上海检察机关基于“一张网”建设的智能化成果,运用数字赋能提升办案质效。

未来,我将继续在基层的沃土中“墩墩苗”,经风雨、壮筋骨、长才干,向上生长,不负韶华。

在轮岗中淬炼检察为民初心

金季浩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轮岗单位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部、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公益检察室

以知产为钥,启创新守护之门

在参与上海知识产权检察条线工作时,我有幸深度参与了“守沪创新 真知卓检”知识产权保护专题宣传活动的全过程。从前期方案的策划打磨,到协调推进新闻发布会、检察开放日,再到后期对全市各项活动的系统性总结,我深刻体会到系统性思维与矩阵式宣传对于放大检察品牌效应、提升社会保护意识的强大力量。我还参与修改《2025年度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典型案例》和撰写《上海市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让我站在更高的角度,理解了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在护航新质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中的价值。

用公益之盾,筑民生安全之基

今年七月我来到静安区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工作场景从宏观规划转向了微观治理的最前沿。在这里检察为民不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具化为消除社区安全隐患、保障特定群体权益等工作。针对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飞线充电”等现象,我参与了现场调查取证等工作,而通过实地勘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无障碍设施设置不规范等问题,我切身体会到每一处细节的缺失对残疾人、老年人群体带来的不便。这些都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公益诉讼检察的刚性监督与柔性治理在推动依法行政、解决民生痛点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跨域砺才干,秉初心再启新程

这段跨越专业领域的轮岗淬炼,为我打开了检察工作的全景视窗,让我得以深刻体悟其丰富多元的内在维度。在市院,我触摸到的是检察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与广度,通过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守护经济安全与发展活力。而深入基层一线,则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检察工作心系民之关切的温度与力量,深刻理解了“司法为民”绝非简单的一句口号,它要求我们用专业的素养和细腻的关怀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与正义。

未来,我将带着这份宝贵的跨界经验,继续秉持法律监督的初心,努力以高质效检察履职,为检察工作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淬火轮岗路 砺剑新征程

项施施

上海市沪西地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

轮岗单位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

青干班轮岗锻炼已过半程,这段宝贵的经历让我深刻感受了检察工作的深度与广度,在多元实践中拓宽视野、精进本领、深化认知。

拓荒·数字赋能启新程

参与数字检察工作,为我打开了“未来之窗”。面对陌生的业务领域和术语,初期我感到了“本领恐慌”。根据组织的安排,我有幸参加数字检察课题组,通过系统梳理检察工作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与路径,体会到科技赋能带来的高效与便捷,也认识到检察工作全面数字化转型是不可回避的时代命题。这段“拓荒”历程启示我,唯有主动拥抱变革、突破思维定势,才能追上时代的步伐。

攀登·业务精进砺真功

从监狱检察到看守所检察、监外业务,拓展业务“地图”如同攀登一座座新的高峰。我参与了最高检和市委政法委的专项调研,逐步学会了如何从海量数据和复杂报告中抽丝剥茧、提炼核心。当独立完成的报告首次被最高检刊物刊登时,内心充满感激——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凝结着前辈的悉心指导。从初闻“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等业务时的生疏,到熟悉把握后的从容应对,时刻提醒我,保持“空杯心态”、持续学习才能行稳致远。在跨单位、跨部门的联络协调中,无论是文件流转的严谨流程,还是法条援引的慎重选择,都让我感受到检察工作的公信力,正蕴藏于每一个细节的严谨与精准之中。

跋涉·统筹经纬悟真章

轮岗实践让我对“检察一体化”和全局思维有了更具象的理解。全程参与对全市基层院的业务调研,我仔细聆听各院刑执业务特点、工作堵点,在视角不断转换之间真切体会到“统筹”二字的份量——既要紧盯全市业务数据的“仪表盘”,也要关切基层实践的“微循环”。任何顶层设计的完善,都离不开基层经验的滋养。站在全市检察工作的视角,更需提升站位,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多元的维度开展全局性工作。

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此程所汲养分必将化作未来征程中脚踏实地、躬耕笃行的底气,并努力交出一份不负组织培养、无愧青春韶华的合格答卷!

供稿 | 市检察院政治部组织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