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市消保委 > 文章详情

跟陌生人一起吃饭,随机匹配!上海年轻人开始流行“盲盒饭局”,记者亲身体验→

转自:上海市消保委 2025-08-15 10:31:46

周六夜晚,在上海虹口的网红西餐厅,五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年轻人正围坐交谈。在此之前,他们彼此素未谋面。有人是为打破熟人圈的藩篱而来,有人希望在轻松氛围中结识跨领域的新朋友,还有人怀抱“脱单”的微小希望。

这场被称为“盲盒饭局”的活动,参与者事先无法得知同桌的身份、职业,甚至餐桌上的菜单。饭局没有预设话题,也没有主持人引导,一切靠自然交流展开。犹如潮玩盲盒般的随机匹配,让这种新兴社交方式在快节奏都市中悄然走红。过去一年里,它已在北京积累了大批拥趸,并于今夏登陆上海。

五名陌生人组了一个饭局

“听主办方说,今晚饭局有位记者?”佩佩试探性的问了一句。她迟到了一两分钟,是第四个落座的人。今晚她率先抛出话题,而这也成为这场“盲盒饭局”热络的开始。

盲盒,指的是消费者在购买前无法提前知晓具体款式、带有随机惊喜属性的玩具盒。这一潮玩模式在泡泡玛特多个IP爆红的带动下,已迅速走入中国消费者视野。“盲盒饭局”是一种由陌生人随机匹配组成的陌生人社交形式,参与者事先无法预知同桌伙伴的身份背景、具体职业及当日菜单。当饭局进行时,没有固定话题安排,没有任何工作人员参与主持,参与者自由沟通,就像普通的朋友约饭一样。

周六晚上六点钟左右,参与者陆陆续续抵达位于瑞虹天地的西餐厅薇葡。这场饭局中,除记者外另有四位参与者,均来自互联网或金融行业,相似的职业领域迅速为对话搭建了桥梁。

“我感觉这两年职场环境变化挺明显的,现在大家做事越来越结果导向,过程反而没以前那么受重视了。”来自广东的互联网产品运营Sylsia说道。

来自四川的“小文艺”恰巧是同一岗位,她立刻接过了话茬:“确实!前几年虽然工作时间也不短,但中间还能抽空‘划划水’、喘口气。现在工作密度高了好多,有时候忙起来,连下楼买杯咖啡的时间都挤不出。”她感慨道。

记者在饭局中感受到,就像潮玩爱好者对“抽娃”的欲罢不能,彼此探索、了解饭搭子的生活与经历,本身就是源源不断的话题与乐趣所在。

程序员Milanow来自东北,是当晚唯一的男生。在“猜职业”的环节里,他的休闲打扮和一头浓密的黑发,让人完全联不到“程序员”这个标签,结果无人猜中。

“就当是你们在夸我发量吧。”他笑着打趣道。

佩佩则从事金融领域,饭局中,她还分享了自己大学期间的创业经历,吸引了在场各位的兴趣和追问。“创业确实是非常辛苦的事情,而且作为创始人应该考虑的东西要非常多,非常焦虑。”

时间在轻松洽谈的氛围中过得飞快,晚饭时间持续到晚上九点多。3个多小时里,话题早已不局限于工作,大家聊起日常里的小碎事、闲暇时的兴趣爱好,偶尔还会触碰到那些带点私密的情感经历。

一桌五人点了烤鸡、鸭胸、火腿丸子、海鲜饭、披萨、沙拉等菜,一共花费了475元。Milanow主动买单后,其余4人在不到5分钟内就主动向他转账了自己应付95元。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感觉很新鲜,也挺有意思。”临近散场时,“小文艺”笑着对记者说,“还能顺便锻炼一下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着怎么把聊天延续下去,不让气氛冷场。”

当“抽盲盒”代替主动社交

参加工作以后,日常生活圈子已经固定,想和来自不同行业和城市的朋友交流彼此的生活和故事,了解不一样的人和事,这几乎是各位参与者选择“盲盒饭局”这一形式的共同原因。

“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接触的人过于固定,很容易陷入局限的视角。这种盲盒活动,一方面可以拓展自己的人脉,认识更多的人,听到不同人的想法。”“小文艺”说。

而对于不擅长社交的人来说,这更是一个快速认识其他人的捷径。

“对于我们这样性格比较内向的‘i’人(内倾型人格)来说,主动社交往往是一道难题,但是又不能完全不社交,不然会觉得把自己封闭了起来。所以就会主动来参加类似的盲盒活动。”Sylsia说。

除了“小文艺”以外,在场的都不是第一次参加“盲盒饭局”,Sylsia又是其中的“资深玩家”。几年前,北京刚刚兴起这种社交形式时,她正好在那里工作。

“我还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特别忐忑,”她回忆道,“但一坐下就发现,同桌的5个人里,有3个人和我订阅着同一本书,4个人都喜欢看脱口秀,当场就找到很多共同话题。”

这得益于参与饭局前调查问卷,参与者在花费59元购买“盲盒饭局”门票后,需要填写长达27题的问卷。除了基础信息,还涉及个人爱好、雷点、喜欢的虚拟人物、理想职业等。主办方“整点薯条”团队会据此通过算法匹配,为参与者“配桌”,尽量让性格与兴趣契合的人坐到一起。

“之前有一位乐手报名,希望能遇到志同道合的音乐朋友。我们特地在他的餐桌安排了两名乐手和几位音乐爱好者。那场饭局结束时,他们现场就组起了一支乐队,到现在还在活跃。”“整点薯条”的运营负责人秀秀介绍道。

事实上,在如今高压、快节奏的工作节奏下,即便对于“e”人(外倾型人格)来说,想要进行一场深入情感的交流也不是易事。不同于需要持续投入的深度社交,盲盒饭局的轻社交特质降低了参与门槛——不必承诺长期联系,也无需承受关系维系的压力。即使活动结束后不再见面,也不影响当下的愉快互动。

“五六个人的饭局刚刚好,大家能够讨论的很热烈,也适合讨论一些深度的话题。如果人数再多一点的话,我基本上不太会说话了,因为很难找到一个话题是大家都能接受的。”Milanow说。

当然,也有不少人希望这种社交场合能够成为“脱单”的渠道之一。Milanow就曾推荐一位因工作繁忙而鲜有机会结识异性的朋友参与此类活动,“在盲盒饭局这样的场景中,人们能接触到更多元的人,也自然会拥有更多可能性。”

“整点薯条”团队告诉记者,根据问卷数据,在上海带有找对象的期望来参加饭局的占一半以上,这一数据远高于北京。

“这可能是因为上海的约会文化。当然大家都是有多元目的,恋爱通常不会是主要的诉求。”秀秀补充道。

上海人更看重时间观念

去年10月,“盲盒饭局”率先在北京试水,并迅速积累起一批忠实拥趸。以“整点薯条”团队的数据为例,该活动在北京的服务用户已超过1万人,其中不少年轻人将它视为每周一次的“固定节目”。

“我们推出了99元无限次参与的月卡,大多数月卡用户都能‘回本’,最高纪录有人一个月参加了8到10次。”秀秀介绍。

虽然25至30岁的年轻上班族是“盲盒饭局”的主力军,但它同样吸引了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层的参与者。秀秀告诉记者,年纪最大的用户是两位59岁的中年朋友。“我们发现,这些年纪稍长的朋友都很有好奇心,他们想体验新鲜事物,也希望看看年轻人当下在做什么。”她说。

今年7月19日,这一活动首次落地上海。“我们在内部复盘时一致认为,上海是最契合‘盲盒饭局’气质的城市。”秀秀分析,上海的年轻人社交目的性相对不强,更看重过程中的体验与高质量交流;再加上餐饮资源丰富、国际化氛围浓厚,都让活动的体验空间更大。

北京与上海的用户在行为习惯上存在一些差异,其中最显著的一点是:部分上海人对“守时”格外敏感。

“有不少上海朋友在问卷中写明,不能接受迟到,甚至有人直言,别人迟到10分钟就是他的忍耐极限。”秀秀说,“而在北京,我从没遇到过这种情况。要是有人迟到,大家通常只是开开玩笑就过去了。”

此外,秀秀告诉记者,上海与北京的参与者的构成也呈现出明显差异。北京的参与者多集中于互联网、国企事业单位及金融等领域,而上海的职业分布则更加多元,涵盖了不少小众行业。在性别比例方面,北京几乎保持在男女各半,而上海目前的参与者则以女性居多。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上海用户里,英文名的使用比例高达80%,这与人们对国际化大都市的印象不谋而合。”她补充道。

高自由度与弱约束的组局模式

对于“盲盒饭局”模式,“整点薯条”团队强调,他们所做的是依托不断迭代的问卷与算法匹配,将不同背景的参与者精准分配到同一餐桌。这更像是一种互联网应用,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攒局”。

“现在市场上也有个人或者homebar 在做的 ‘小饭桌’,或者有些是相亲社群组织的活动,但是他们通常不会使用算法匹配,这是与我们模式之间的本质不同。”该团队负责人小铭向记者解释道。

这也体现在当组局完成后,现场既没有主持人,也没有预设话题,一切由参与者自由发挥,碰撞出独属于当下的交流与故事。

“我们不愿意过多地约束用户。”秀秀说。

记者注意到,不少市民关心在全陌生人社交环境下,参与者的安全如何保障。对此,秀秀表示,餐厅的甄选是安全防护的第一道关口。

“我们会优先选择整体氛围轻松、有音乐,且气质与活动调性相符的餐厅。”她介绍,每一家合作餐厅,团队都会提前亲自体验并筛选。在卫生安全方面,更倾向于选择可分餐的正规餐厅,这些餐厅均持有营业执照并配备监控设备,“因此在饭局中几乎不存在出现私密、不受控环境的可能。”

秀秀补充说,活动也会明确告知参与者,如遇任何紧急情况可随时联系工作人员处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未曾遇到突发事件。不过,饭局结束后,参与者之间是否会延伸新的联系与互动,则不是我们能够干预的范围。”

另一方面,也有参与者曾向记者反映,曾遇到个别用户出现“逃单”行为。对此,秀秀坦言,之前确实遇到逃单用户,团队只能把他们拉黑, 但是目前团队已着手制定更完善的应对机制。

她透露,独立小程序即将上线,平台将引入一定程度的用户实名信息核验,并在流程上实现付款前置,不仅能更好地保障参与者安全,也能在源头上杜绝逃单情况的发生。

↘来源:新闻晨报
阅读
推荐

价钱便宜一半?不少上海人发现了这个漏洞!外卖小哥笑了,商家却哭了……

大跳水!男子崩溃:刚买就火速暴跌2万元!“一点都不保值”…

承认了!全是演的!网友怒了:没有良心

游客疯狂涌入!上海热门场馆乱了!孩子翻越禁区、随手扔垃圾...还有家长的助力,“曾有活体被摸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