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静安 > 文章详情

做好“营商服务员”巧解园区餐饮合规题:市北市场监管所的“服务温度”与“智慧答卷”

转自:上海静安 2025-08-15 09:47:12

园区餐饮是城市商业的“毛细血管”,是连接企业与民生的重要纽带。静安区市北高新园区市场监督管理所深耕一线的务实姿态,瞄准商户在许可办理、场地改造、规范经营中的“堵点”,用“疏堵结合”的执法智慧与“精准滴灌”的服务举措,构建起“监管有力度、服务有温度”的治理新模式,让园区餐饮在合规路上走得更稳、更顺、更远。

变“投诉举报”为“合规指导”,让企业更暖心

餐饮合规如何守住安全底线,又为商户留足整改空间?市北所以实际案例诠释了服务型执法的深层逻辑。

不久前,市北所接到群众举报,辖区内一家主营热食的餐饮公司未经许可从事自制饮品制售。执法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调查,在调查中发现该餐饮公司主观上对自制饮品概念模糊,不了解经营自制饮品制售需要申请许可,客观上违法行为持续时间较短,在有热食类食品经营许可的情况下经营自制饮品,其食品安全风险等级并未升高,依据《市场监管行政违法行为首违不罚清单》等相关法律法规执法人员作出不予行政处罚决定,转而化身合规指导员,结合场地布局规划饮品制作区,协助完善申请材料,最终帮助企业顺利取得许可。“原以为要停业罚款,没想到还能得到手把手指导,现在经营心里特别踏实。”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服务型执法的温度。

是“一罚了之”还是“以改代罚”?市北所选择“刚柔并济”:既严格立案调查,划清食品安全“红线”;又依法行使裁量权,给予整改“机会”。今年以来,该所已依法办结不予行政处罚案件20余件、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案件6件,在守护安全的同时,为市场主体营造了更包容、更有活力的营商环境。

变“办证无门”为“开店导航”,让企业更舒心

同一产业园底商房型相似度达80%,本可统一管理,却因物业负责人频繁换岗,导致标准飘忽不定,物业告知这家“禁做重餐饮”,那家却能“全品类经营”;老旧厂房改造的园区里,物业对房屋属性不熟悉,更拖慢了商户办证开业进度。

为让标准从模糊到清晰,市北所组织青年干部化身“营商服务开店专员”,按“园区类别、房型结构、许可范围”三大维度,选出《食品经营许可申请材料参考模板》。

“以前像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像看导航,踏实!”。有了模板参考后办证标准从模糊到清晰,商户办证体验彻底改变。食品经营许可材料一次性通过率大大提升,显著减少市民跑腿次数。

变“砸墙改门”为“分时运输”,让企业更省心

老园区改造常遇硬件瓶颈,市北所辖区内和典创意园的商户就曾犯愁:老旧门面仅有单一出入口,原料与垃圾运输不得不共用通道,与“避免交叉污染”的规定冲突。“总不能为合规砸墙改门吧?”这笔帐涉及规划、承重审批,耗时数月,成本激增,小本经营难以承受。

商户的困境,就是服务的方向。市北所跳出“物理隔离”的思维定式,从“风险防控”本质出发,创新推出备案承诺制:不纠结是否改门,而聚焦如何控险。用“软措施”替代“硬改造”,要求商户分时运输、密闭分装,后期还能通过“明厨亮灶”系统联动,实现远程监管。如此一来,商户无需改门,仅通过流程优化就能合规。效果立竿见影,首家愿意尝试的门店较原流程节省近3个月;截至目前,和典创意园底商出租率从20%跃升至100%,昔日“老旧门面”成了“抢手旺铺”。

从执法时的“合规指导”,到办证时的“开店导航”,再到改造中的“分时运输”,市北所的探索背后,是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不用“条条框框”设限,而以“解决问题”铺路。这种转变,让商户感受到的不仅是流程简化,更是被理解的温暖,让合规从“负担”变成了“底气”。

市北所这些充满温度与智慧的实践,并非孤立的探索,而是深深植根于静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营商服务领域的前瞻布局与系统推进。静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区《静安区聚焦提升企业感受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为蓝图,锚定“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核心目标,将市场监管领域的服务资源、监管手段、政策工具深度整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既守住安全底线,又为创新留足空间,构建起高效的营商服务一体化体系。未来,市北所将继续聚焦园区餐饮发展的新需求、新挑战,以更灵活的思路、更务实的举措、更贴心的服务,让每一份创业热情都能在合规的土壤中茁壮成长,为园区经济注入持久活力。

(资料、图片来源:静安区市北高新园区市场监督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