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无人机:我的眼睛就是尺!他们真会“玩”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8-14 20:28:00

清晨,莘庄镇莘西路上卷帘门“哗啦”作响,早点摊的豆浆锅腾起白雾。住在莘西路的阿婆刚把卷帘门拉起半扇,就听见头顶“嗡”的一声,一架无人机轻盈掠过屋顶,沿着莘浜路飞过。她不知道,这几趟不到一个小时的飞行,已将600米长的老街区“装进”电子地图

事实上,这个过程叫做“测绘”,是城市更新的基础和前提。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土地、房屋、道路等各种东西的位置、形状、大小等信息,精准地测量出来,并变成地图和数据。

无人机掠过莘老街
精准测绘开启老街焕新

今年,莘庄城市更新项目启动了莘庄镇莘西路、莘浜路附近旧街区的升级改造。沿街老旧商铺平均楼龄30年,如此复杂的地形条件、密集的建筑物和多样化的测绘需求,对于测绘工作的精度、效率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月,承担测绘任务的闵资集团直属企业——上海泓诚测绘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泓诚测绘”)派出了4名持有中国民航局CAAC执照的飞手,在“一网通办”完成空域申请后,利用摄影测量专用无人机沿提前设计好的航线飞行。

无人机是当前最为前沿的测绘技术之一,一次飞行约25分钟、往返两次即可完成全部航拍工作,导入电脑经过软件处理后即可生成街道和建筑的实景三维模型,平面和高程精度都达到厘米级。

几年前,要完成这些工作,测量员们需要扛着全站仪、拎着测距仪和卷尺,“顶着烈日穿梭在车流中测量道路地形和标高,一尺一尺地测量建筑平面和立面,如果数据有漏测,或者建设单位临时增加需求,就要再返回现场补测。”泓诚测绘副总工程师王小林说。

莘西路、莘浜路附近模型叠加地形图

还有另一种新技术“三维激光扫描仪作业”,对于虹桥机场禁飞红线,无人机无法升空的区域非常有效。提起它,王小林印象最深的就是“层层退台的建筑层次、不规则的幕墙弧线和复杂的立面造型”等数据,使用传统工具测起来十分费劲,但是使用三维扫描仪发射出一束束激光,让外业测绘变得简单了。

技术员只需要背着三维激光扫描仪,以正常步速绕工地一周,边走设备边发射激光,遇到墙面、钢构即反射回传感器。最后,无数黑点组成的高密度“点云”就是真实建筑的三维模型。当需要使用时,只要用扫描仪拍摄的照片为点云着色,就能将细节即刻还原。

如今,无人机和激光背包把原本需要反复爬楼、封路、日晒雨淋的“笨重”工序,搬到了空中和电脑里。不仅高效,而且准确——获取整条街三维信息外业作业时间缩短到原先的一半以上,给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有力支持。

点云图

一街分两界
测绘“拼图师”用数据缝合

测绘就像是给城市画一张“超级详细的地图”,技术员会把每一条路、每一栋楼、每一根电线杆的位置都精准地标记出来,供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使用,告诉他们哪些房子有危险要拆了,哪些窄路可以拓宽,哪些地方有管线别挖断了……为了满足复杂区域的需求,测绘行业正在不断研发和应用新的技术和方法。

在莘庄老街,一块“一半禁飞、一半可飞”的复杂空域,真正让无人机和三维激光扫描仪“左右开弓”。王小林回忆,那片从莘西路—莘建路—莘建支路—莘浜路围合的老街区,“因为院子里一半在禁飞红线内,我们就先用无人机飞。飞不到的地方,测绘员就背上三维扫描仪,沿着禁飞区步行扫街。”

两种数据后期无缝拼接,既符合法规要求,又获取了整条街的完整数据,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效率。“如果采用传统测量方法至少需要一周时间。”王小林说。

一半为模型图一半为点云图

“我们是闵行区内为数不多同时掌握这两项技术,并且都拥有丰富实际应用经验的测绘单位。”王小林表示,团队的下个目标是为新技术开拓出更多的应用场景,例如将这些实景三维成果服务于管理部门的城市管理工作。

测好的数据会去哪里?据悉,现阶段这些新技术主要应用于建筑工程和线性工程“多测合一”项目,所有数据最终会汇入系统,一次测量,多次使用,多方共享。这也是上海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的重要举措,把原本分散的土地、规划、房产等测绘整合成一次,避免企业重复测绘。

莘庄老街改造效果图

数年以后,当改造后的莘庄老街飘起咖啡香,走在街头的阿姨爷叔们,可能不会知道,这些看得见的美,都是从一些看不见的模型图和点云开始的。

在王小林看来,对于“不留名”的测绘员来说,一座城市的烟火气就是他们的勋章。

记者:吴涵之

供稿:闵资集团融媒体分中心

初审:岳顺顺

复审:宋诗清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