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技 > 文章详情

唐诗遇上物理,爱因斯坦当斜杠青年!这些科普新书在上海书展上新→

转自:上海科技 2025-08-14 20:15:51

一场书展,能否让你重新认识“科学”?8月13日,2025上海书展开幕,展馆内人流如织,人潮涌动的不只有签名台与打卡点,还有一本本“科学味”十足却意外好读的科普新书。它们不再是“枯燥知识”的代名词,而是用跨界叙事、图文解构与生活化表达,打开了大众亲近科学的全新方式。

唐诗里的物理光影

唐诗与物理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入选第八期“新发现•科普书单”的《物理视角读唐诗》却将这两者巧妙结合,展现了文理交融的奇妙魅力。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则贤以43首唐诗为线索,把光学、声学、量子力学等现代物理知识,嵌进千年前的诗句里。

《物理视角读唐诗》一书从物理学的视角解读唐诗中的名篇佳句,希望揭示出“人情即物理”的深层逻辑——那些深入人心的诗句一定是合乎自然之理的。以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为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谓一句封神,其原因在于此诗不仅描绘了绝美的边塞风光,也特别科学,仅“大漠孤烟直”五个字中都蕴含了很多科学内容,展现了无风空旷环境中重力场下门罗效应的方方面面。

责编王怡昀回忆起最初的出版契机时说:“2022年9月,曹老师做客抖音《大家聊唐诗》节目,我当时就被吸引了,觉得将唐诗和科学结合在一起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题。那种将科学与文学融合在一起的方式,也特别容易引发读者的兴趣。”

书展现场,不少读者在该书展台前驻足翻阅,甚至现场模仿“诗+理”的联想方式,互相交流。有人说,这是“脑洞大开”的唐诗赏析;也有人说,它打开了一个新的阅读维度。

爱因斯坦的斜杠人生

另一本入选第八期“新发现·科普书单”的《不只是E=mc²——爱因斯坦的实用探索和奇趣发明》,带领读者走进了一位科学巨匠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这本新书,不讲深奥的相对论,而是聚焦爱因斯坦那些“不务正业”的时刻:年轻时,他喜欢捣鼓机械,热衷于发明。除了科学研究外,他还申请了多项专利。他经常提供方法来检验他的理论和他那个时代科学界的基本问题,并钻研各种技术创新,尤其是陀螺罗盘,为工业界提供专利案件和其他法律问题的咨询……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本书里呈现的是一个真实、亲切、甚至有点调皮的爱因斯坦。他涉足咨询、跨界探索,对每一个奇思妙想都愿意投入热情去验证。”她提到,该书吸引了不少青少年读者,“大家都说,原来爱因斯坦也会走神,也爱胡思乱想,这就像我们一样。”

本书通过充分详实的史料,还原出真实的爱因斯坦,让读者们更立体、更全面地了解他的睿智、幽默、创造力和勤奋。

从高精尖到身边事

如果一套前沿科技图书以“雪龙2号如何破开南极的坚冰”为题,你会以为它属于科研人员,还是也适合家长和孩子在周末翻开读几页?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与上海科技馆合作推出的《你好!前沿科技》系列图书吸引了不少小读者驻足翻阅。这套入选了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专项项目的原创科普图书,共分为“数字智能”“深蓝探索”“能源材料”“生命科学”四个主题分册,涵盖了80个当下最热门的科技议题,面向青少年读者,用浅显清晰的方式解释“什么是改变世界的科技”。

“我们希望把看似高冷的科研成果变得更好读,也更贴近生活。”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销售部主任芮建芬介绍,这套书每本都由相关学科的研究专家参与审定,确保知识准确,又辅以大量图文解读,提升趣味性与可读性。

从内容上看,这套书将前沿科研话题转化为生动的讲述结构,让读者在阅读中自然地建立对科学问题的兴趣。这种“跨界写作”背后,是出版人和科普机构、科研人员之间的长期磨合与共创。“从封面设计到语言风格,我们都反复打磨,希望真正做到既‘好看’又‘好懂’。”芮建芬说。

此外,本届书展还汇聚了

理工农医等多个学科领域的

众多优秀科技著作

有聚焦前沿科技的专业学术书籍

也有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专著

让科学以更新鲜

有趣的方式

走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蓝悦

拍摄、后期:嘉源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