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奉贤 > 文章详情

实验室灯光照亮充电安全路,华理“00后”团队凭散热黑科技斩获市赛金奖

转自:上海奉贤 2025-08-14 11:34:38

站在新能源车充电桩旁,你是否曾担心过那根微微发烫的充电枪?这个关乎安全与效率的行业痛点,被一群华东理工大学的“00后”本科生用三年的实验室坚守和创新智慧成功“降温”。在刚刚落幕的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海赛区)中,华东理工大学“酷连”(Cool Connect)项目团队凭借自主研发的电连接器散热技术,以小组第一的优异成绩摘得市赛金奖。更令人振奋的是,这项从实验室走出的技术,已通过他们初创的公司,获得了超过200万元的初期意向订单,真正实现了从校园到产业的跨越。

故事的起点在2023年春天。应用物理学专业学生许诺在看到多起电动车充电引发的火灾新闻报道后,深受触动。“当时我大二,就在想能不能用学到的热学、电磁学知识,去解决这个行业的安全隐患?”许诺回忆道。这个想法得到了物理学院张孟老师的肯定与支持。恰逢学校本科生科创平台开放,一个由本科生主导、聚焦“充电连接器散热难题”的课题组迅速组建。

项目伊始,团队就确立了“从需求出发”的理念。为了精准把握行业痛点,这群年轻学子跑遍了长三角地区数十家整车厂与充电设备企业。“‘充电慢、接口热、散热难’是我们在调研一线听到最多的反馈。”深入实地的感受,让他们明确了研发方向。“我们第一代研究的是高压电凝器,以市场上主流的风冷技术为主。第二代产品我们就想在物理技术上进行创新,就开始研究磁制冷方式。我们现在在研发的第三代,是相变制冷为原理的两相制冷电解仪器,是我在主导的。”许诺回顾着小组的研究历程。

为何选择相变技术路线?许诺解释道:“市面上主流是风冷和液冷。我们采用相变材料,在成本和散热效果上比传统方式更具优势,这是我们打开市场的差异化关键点。”同时,团队敏锐地捕捉到国家在2023年颁布了新的充电连接器国标,“新标准对更高功率、更高电压充电提出了新要求,旧标准已不适用,这给了我们一个切入市场的良机。”

从课题到产品,道路远比预想的崎岖。核心的相变散热材料研发成为最大的“拦路虎”。相变材料的原理,是在特定温度下发生相变,吸收大量热量而自身温度保持相对恒定,从而达到高效散热的目的。难点在于如何精确控制材料在所需温度点精准相变。“我们要让它在我们需要的温度点相变,这一步就试了上百次。”许诺坦言。依托华理领先的材料学科平台和物理创新实验室的资源,团队夜以继日地进行配方调整和性能测试。上百次的失败与摸索,终于换来材料调控的突破性进展。

历经三年攻关,“酷连”团队成功打造出集成三大核心技术的“两相制冷电连接器”——相变散热系统、导热陶瓷+绝热结构、负压自循环系统。这套“组合拳”有效攻克了超充场景下的三大顽疾:发热失控、运行不稳与材料老化。权威检测数据显示,该产品能将连接器工作温度显著降低近30℃,同时将充电功率提升高达60%。优异的表现让产品在试用阶段便赢得了行业的高度评价,团队目前已申请4项核心知识产权。

技术突破是第一步,走向市场是更关键的飞跃。在华东理工大学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体系支持下,团队与奉贤区产业园区取得联系。“过程其实很快。”许诺介绍,“我们5月初成立了公司,落户奉贤产业园,这里离学校近,方便我们兼顾学业和运营。”紧接着,团队便带着技术和产品,一路从6月的校赛突围,最终在7月的市赛上折桂。“创新创业大赛给了我们绝佳的推广和落地契机。”

成立公司不仅是为了商业化,更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单靠学生团队,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是有限的。成立公司,能获得更多资金和资源投入后续研发,这其实是放大我们社会价值的方式。”许诺对团队的未来充满期待。目前,酷连公司已在政府支持下快速完成企业注册和商业运营准备,成功签下三家采购合作方。团队结构也日益完善,融合了理工、商文背景成员,更有海外留学生加入,为团队注入了国际化视野和活力。如今,他们正积极备战全国总决赛。

从实验室的灵光一现,到调研路上的风尘仆仆,再到上百次实验的不懈坚持,最终站上金奖领奖台并迈出产业化的坚实一步——华东理工大学“酷连”团队的故事,正是新时代青年学子以创新回应国家新能源战略需求,用扎实的科研能力和创业实践践行“科创报国”理想的生动缩影。

记者:傅潇瑶、瞿轶豪
编辑:陆嘉俊

•end•

往期精彩回顾

  • 小开渔“鲜”声夺人!这个滨海小镇市场梭子蟹日销千斤

  • 注意!奉贤发布一则航行通告→

  • 青村锦绣黄桃甜蜜上线!200亩桃林直供,咬一口就上瘾

  • 2025上海书展开幕,上海发布“2+8”薅兔毛攻略来啦!

  • 奉贤新城这些道路正在建设中→,有你家附近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