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台湾·上海青少年书法交流活动日前在上海圆满落幕。为期5天的时间里,来自台北、云林、高雄三所学校的台湾青少年书法交流代表团成员与上海的青少年书法作者一起,通过作品展览、书法讲座、现场交流、观摩文博场馆、参观城市景观、互赠纪念品等活动,在互动中增进了相互的了解,在交流中增进文化理解。
以艺为媒,增强共识
2025台湾·上海青少年书法作品交流展
由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与中华书法教育学会共同主办的“2025台湾·上海青少年书法作品交流展”亮相上海文艺会堂。展览共展出78件两地青少年的书法作品。台湾的39件作品尽显对书法文化本源的敬意与坚守,上海的39件作品来自“扎根传统 经典临摹”第30届青少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中获奖作品。
开幕式上,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协主席丁申阳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展览旨在加深两地青少年之间的了解与沟通,增强文化共识,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两地以艺为媒、联谊交融具有积极意义。
中华文化艺术总院书法院院长杨旭堂表示,本次展览的意义是为两地青少年提供一个交流互鉴、共同成长的平台,让他们在观摩中激发灵感、在对话中增进理解,为台湾、上海两地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丁申阳在展览开幕式上为两地青少年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书法讲座。讲座伊始,丁申阳主席再次肯定了台湾青少年书法教育中使用白宣书写的做法。他指出,这种书写方式能够更好地锻炼和体现青少年对笔墨的掌控能力,是培养书法基本功的重要途径。丁申阳主席从书法发展历史切入,深入讲解了“碑学”与“帖学”的传统渊源及其形成背景,并通过分析不同的握笔姿势、书体运笔方式,以及“三笔字”“刻字”等形式,阐述了它们与书法表现之间的关系。
丁申阳强调,书法学习不仅要重视技巧训练,更要结合个人性格特点。例如性格外向者可尝试大气磅礴的颜体或草书,而性格细腻者则适合学习小草、小楷等风格,鼓励青少年在传统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此外,青少年学习书法应注重传统碑帖的学习,从中汲取养分。同时也要关注艺术性的表达,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书法不仅是技艺的体现,更是文化与历史的承载,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青少年在练习书法的同时,也应注重文学素养的积累与提升,这将为其书法创作注入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本次讲座不仅加深了两地青少年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创作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与启发。两地青少年作者们受益匪浅,感受颇多。他们纷纷表示,在日后的学习中,会着重以传统为引领,不断精进自己的书法水平。
互展才艺,加深友情
共同传承中国传统书法文化
开幕式现场,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充分展现了两地青少年在艺术领域的多元才华与深厚素养。来自上海的张诗悦带来了古筝独奏《行者》,悠扬的琴音为现场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上海的徐梓萌献上诗朗诵《寻找中国》,以声音传递文化认同;余忞悦带来的京剧选段《梨花颂》更是精彩纷呈,展现了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台湾的13位青少年代表则深情朗诵余光中的诗《乡愁》,情感真挚、打动人心。
在文化交流的温馨氛围中,两地青少年代表还互赠了具有纪念意义的礼品。这一环节不仅传递出手手相连的温情与友爱,更象征着两地青少年之间真挚友谊的建立与延续。
来自海峡两岸的青少年作者也在展厅现场开展了书法交流活动。大家踊跃参与现场书写与展示交流,气氛热烈而有序。从现场书写表现来看,两地青少年作者的一笔一画皆展现出扎实的基本功与良好的艺术素养。他们书写时端庄沉稳的神态与对笔墨的从容掌控,体现出由内而外的书写自信,也映射出他们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对中华文化的敬仰与追求。
在此次交流活动中,台湾青少年书法交流代表团走进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笔墨博物馆、上海韩天衡美术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笔墨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领略中国书画藏品的风貌,与上海青少年们交流互动。
除了以上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台湾青少年书法交流团还走进了宋庆龄故居,参观了武康路、城隍庙等历史文化街区,领略了上海中心和外滩两岸风貌。观摩宋庆龄故居让他们领悟到两岸历史与文化的同源与交融,观赏武康路等文化名街的老建筑与名人遗迹,让他们体会到上海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魅力,在上海中心俯瞰全景、在外滩夜景中流连忘返……此行给代表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杨旭堂院长等随团成员谈到这次来大陆参加交流活动的感受时,赞叹上海大都市的多元化与风采,感慨大陆的超速发展和日益强大。
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同书同文。通过书法这一共同的文化载体,台湾与上海两地的青少年跨越地域的界限,在笔墨之间建立起了文化的认同与心灵的共鸣。本次书法交流活动不仅是一场精彩纷呈的艺术之旅,更是搭建了一座促进两地交流、加深理解的文化桥梁。同学们以笔墨为媒,传递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厚谊,在交流中拓宽视野、增进了解。在翰墨飘香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共同传承书法艺术的生生不息,携手守护我们共同的文化根脉。
作者 | 曾勇(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来源 |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