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是广大人民群众期盼解决的问题,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中急需妥善解决的问题。3月15日起,“今日闵行”推出“建议提案办理360°”栏目,展现办理工作人民民主全过程,助力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数据显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虽然原因有多方面,但长期以来对青少年挫折教育的忽视,使其严重缺位,却不容回避,挫折教育在家庭中被弱化、在学校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情况必须得到正视,且刻不容缓。做客本期《建议提案办理360°》节目的嘉宾——闵行区政协委员吴玉林通过近期提交的一份建议,多角度阐述了他对于青少年挫折教育的分析和破解之道。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引关注
闵行区坚守“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价值追求,设立了闵行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咨询点,配备有一线教学经验和咨询经验丰富的心理老师,以及区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医生,共同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咨询和专业诊断,在及时有效地对青少年个体进行介入与疏导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现代社会充满各种未知与挑战。一些心理承受力较差的青少年在面对挫折时还是会无法很好地应对,出现极端行为,甚至选择结束生命。吴玉林在节目中表示:“直面逆境和挫折比一帆风顺更显可贵,尽管心理健康疏导非常重要,但仅依靠在发现‘苗子’后疏导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与其亡羊补牢,不如防患于未然。”
因此,全方位加强青少年挫折教育并形成前置性常态化机制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他建议:
四大举措构建挫折教育体系
↓↓↓
一、拒绝溺爱保护,放平竞争的心态。家庭是青少年早期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如今一大家子围着孩子转,保护意识太强,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父母以“包办”的方式代替孩子面对挫折。同时,面对无序竞争的教育,学业严重的“内卷”现象,又以焦虑心态给孩子施加压力,使他们背负沉重的包袱。这些实则是对其成长过程的“过度参与”,可以说父母的不当做法造成了孩子的“玻璃心”。所以学校的“家长学校”有必要引导、教育父母应避免事事以孩子为中心,有意识地提高孩子的挫折承受力,时常给孩子打心理“疫苗”,提高其对挫折的“免疫力”。父母更要舍得放手,让孩子自己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挑战,有意引导他们体验挫折和失败,接触并认识这个真实的世界。父母也应转变监护和管束的理念,把竞争的心态放平,降低期望值,尊重孩子的选择,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沟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和感知世界,引导和鼓励他们选择正确的道路。
二、有效解决家校矛盾,明确教师惩戒边界。学校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应当严格管理,避免将学生培养成“温室里的花朵”。现在部分家长希望在教育过程中给予子女全方位的保护,以近乎武断的方式隔绝可能的物质和精神伤害。如今年轻的教师越来越多,尤其是90后教师占比较大,他们本身是独生子女,在呵护中长大,缺乏一定的心理建设,面对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家长沟通中缺乏有效措施和手段,导致家校矛盾频发,老师对学生不能管,也不敢管,有的甚至不想管,最终的结果是放任自流,把问题推回给家长。然而,凡事有度,过犹不及。诚然,家长过度保护伤害了老师,但学校和老师倘若怕担责任,选择“躺平”,更影响家校共育的良性互动,最受伤的是成长过程中既需要鼓励也需要纠偏的孩子。家长应与学校共同维护良好的教育生态,明确老师的职责,在培育和提升师德的同时,给予其行使教育惩戒权的边界,倡导“赏罚并重”的德育风气,赋予老师落实挫折教育的勇气。严师出高徒,孩子犹如小树,成长过程中的枯枝烂叶需要及时修剪,才能更加挺拔。
三、挫折教育纳入课程,有效实施专项活动。应该将挫折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教给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应具备的思维态度和应对策略。我国的基础教育、高中教育仍局限于书本中,没有和生活建立足够密切的联系,使得孩子们难以具备随时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建议为学生提供应对挫折的预案和资源,以丰富的案例和日趋成熟的AI技术前置引导,帮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要经常讲,时刻讲,形成前置性的常态化系统机制;不是仅仅针对某些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是要做到预防性、广泛性、全面性,形成“抗挫”氛围。尤其在新生入学、重大考试前后等挫折高发时段,更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挫折”为主题的活动,注重利用体育课程和团体比赛等时机,让青少年在实际生活体验中直面挫折与失败,提升抗挫折能力,同时给予孩子安全的情绪出口。
四、消除谈论挫折忌讳,注重预防干预并重。过分强调成功的文化让许多人生活在压力之下,更关注如何赢,而对失败和挫折产生排斥心理。一些孩子因此形成了“输不起”的心态,不能接受失败和挫折,甚至产生严重的羞耻感和挫败感。因此,社会层面不应该忌讳谈论关于挫折的话题,真正的挫折教育,意义不在于“输”本身,而是让青少年“学会赢”,但更“不怕输”,输赢都是正常的。媒体、广告和影视剧应发挥正面宣传的作用,营造尊重差异和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同时,应注重预防与干预并重,积极构建心理危机社会支持网络和自杀干预网络,培养自杀预防的专业队伍,为高危个体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对于不愿意寻求帮助的青少年,应向他们普及心理学知识,使其了解到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并不丢人,可以像感冒一样通过治疗化解,而且经历过后还可以收获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吴玉林认为:“多些磋磨,不是坏事,对成长中的孩子尤为如此。挫折教育并不是刻意让青少年吃苦受累,更不是刻意打击他们或人为制造痛苦,而是当青少年遭遇挫折和失败时,教会他们积极应对,利用挫折的时机让他们从中学习和成长。只有通过家庭提供稳定而开放的情感支持,学校创造安全、包容且充满尊重的学习环境,以及社会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才能共同筑牢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防线,赋予他们直面失利的勇气和挑战挫折的底气。”
建议回复
这条建议得到了闵行区教育局的高度重视,表示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做好宣传引导,加强中小学生挫折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是增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挫折教育,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切实提高教育效果。
二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和开展挫折教育的培训内容,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不断扩大培训的覆盖面。
三是发挥专家指导作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和挫折教育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
四是持续开展宣传引导。强化正面引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有效应对挫折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编辑:俞婧禾(实习)
初审:汤婧娴
复审:林心怡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