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市台胞服务中心 > 文章详情

光大医术 服务乡民

转自:上海市台胞服务中心 2025-08-12 00:36:43


在崇明岛的乔松路上,有一座二层小楼,招牌十分醒目:“万弘中医门诊部”。张育瑛是这里的掌门人,老家在台湾新竹,大家都亲切称呼她“院长”。

前不久,我们采访了张院长。她介绍了自己到崇明岛开设门诊部的经历:“因为钟情中医文化,我大学毕业后就走上了学习中医之路。曾经在台湾中华脊椎矫正研究中心拜师,学成后又在台湾慈济中医医院执业十多年,还在台北开过中医诊所。”

大陆是中医之“根”。随着两岸交流的发展,张育瑛决定到大陆来汲取中华医药的精髓。2005年开始,她连年到上海中医药大学进修,2009年考进了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士班。那时候她已经四十多岁了。

硕士三年毕业后,张育瑛一鼓作气,2012年又考入博士班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需要经验,需要临床,需要研究。2018年告一段落后,她在上海做第一份工作就是在瑞东医院当中医部的主任。随着名声鹊起,很多医院都来邀请张博士。她应邀去浙江做了三年门诊后,又回到了上海。工作之余,张博士热心开展社会公益,经常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在上海与浙江等地进行义诊。

谈到她开设的“万弘中医门诊部”,张育瑛说:“当时来上海读书,觉得中医发展的前途是在大陆,我是抱着学习一点好东西的想法来这边的,没想到会落地生根。后来,我们到崇明义诊,崇明台办看到好多病人找我们,就邀请我们来开诊所。这里离市区远一些,当时很多人都劝我别来。来了以后,虽然历经了千辛万苦。在一个不熟悉的地方落户,总有许多需要解决的‘瓶颈’。期间又遇上新冠疫情。但是,我们坚持下来后,才感觉到在崇明很舒服。现在每天接诊量都有二三十人。基本上都是周边乡民。”

光阴易逝,转眼门诊部已经开诊5年了,数以千计的患者来过这里就诊。张院长帮患者纾解病痛后,换来了墙上一面面表达感激的锦旗。谈到当前的情况,张育瑛兴奋地说:“我相信,只要你坚持做愿意做的事情,一定会做得很好,目前我的经营已经完全上了轨道。”

“万弘”聘用的基本都是台湾来大陆学中医的学生。张院长解释说:“这些在这边毕业的医学类学生,希望我能帮助到他们,希望在这医学这条路上学到更多的技术,更好的发展。我就是带徒弟,用我的经验教他们,也是把我的技术传承下去。我也希望在我的门诊部里能够体现出台湾的服务精神,这也是一种交流。”

谈及两岸在中医诊治方面的异同,张院长说:“我们以董氏针灸为主。我觉得台湾的董氏针灸是一个非常好的治疗方法,所以我大部分教学以这个为主。我在这边主要学习开处方,这边开的处方跟台湾的不太一样,大陆以汤药为主,台湾是用科学中药,这中间还是有点小差距的。我发现汤药比科学中药效果好。”

“万弘”是一个全科门诊部,有一些还是从台湾带来的“绝活”。张院长说:“我在台湾学了曹修悌整脊疗法。他是台湾很有名的脊椎矫正教学老师,他的矫正方法融合了中医手法与理论,结合了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知识。我一直跟他学习。现在,他的医技在这里用上了,我要把这些技术传承光大。”

张院长介绍说:“矫正是一种精细的操作,不是没有依据的猜测,必须借助X光片来精致矫正。这是中医手法与现代技术的匹配,我不会排斥中西合璧,这是对患者的负责。根据患者情况,我都会叫其做一定的检查,如血液、B超等,用以验证我自己把脉的准确度,也给了患者安心。中医在国际上推广比较难,但很多国家对针灸按摩比较认可。有些痛症,比如胃痛,用针灸5分钟就可以止住,不需要吃药。针灸其实不是治病,是帮你自我修复。”

“万弘中医”的牌子越来越响,许多患者都是口口相传慕名而来的。张院长说:“那是‘久待树下知阴凉’。来的患者不少是疑难杂症,甚至是重症。因为别处看不好他们才会找来。有一个年轻人,说他中风了住院一个月也没有起色。我觉得蹊跷。年轻轻怎么可能中风?我叫他拍了个颈椎X光片,问他是不是去推拿过?最后查出果然是推拿出了问题。推拿只能推肌肉,不能动到脊柱啊!动脊柱就受伤了。后来,我帮他矫正了两次就康复了。脊椎你动一次就伤一次,要很精准才能矫正,千万不能乱掰。”

张院长很忙,每天都在门诊,几乎没有休假。她说:“我必须工作啊,因为那么多患者在找我。现在,我把家都搬到崇明了,大女儿和我一起从事儿科。儿子在清华博士毕业后,在这边做媒体、艺术。一家人就是小女儿没过来,因为她在台湾已经结婚有孩子了。有人问我这里的生活适应吗?我告诉他们,儿子过年都不愿意回台湾,说在这里过年多好,为什么要回去?所以大部分都是我自己回去,也是快去快回。我们算是落地生根了,不仅习惯,而且喜欢这里的一年四季。” 


来源:@旗盼创作室

1

沪台青年携手解码上海文化DNA2025年“见·习上海”主题研习营圆满收官

2

第九届“普陀育菁计划”两岸青年企业实践训练营顺利结营!

3

第九届普陀育菁计划:华师大参访,青春成长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