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升级了!这一“法宝”将服务窗口“搬”到了居民家门口

转自:上海杨浦 2025-08-11 19:27:17

酷暑当头,出门办点事变成了一种考验,特别是对于一些腿脚不方便的爷叔阿姨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如何能让老百姓少跑路、甚至不跑路,就能把事办好?

近期,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主动跨前一步,将服务窗口直接“搬”到了居民的家门口。通过一个个小小的智慧移动设备,打造“社区事务远程虚拟延伸服务窗口”,并在控江路18弄居委常设了一处社区事务远程帮办点。在炎炎夏日里,为居民们送上了一份“零距离”的贴心服务。

“综合减负”业务

在“家门口”就能办理

近日,控江路18弄居委会一楼活动室里人头攒动,一场由中心主办的“一网通办·智慧服务零距离”推广体验活动火热展开。现场咨询和办理热度最高的项目,莫过于“上海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综合减负”。

对于许多家庭来说,这项政策是一道重要的保障。根据规定,在一个医保年度内,参保人员的自付医疗费用只要超过其年收入的30%,超出部分便可申请减负,从而大大减轻就医带来的经济压力。每年的七八月份,恰逢医保年度更替,正是这项业务申请的集中期。

“我去年住了七八次医院,想来看看自己是否符合条件。”居民李先生说道。“本来大热天真的不想跑远路,但这个事情又关系到‘钱袋子’,不去不行。现在好了,这个活动直接开在小区里,我走过来几分钟就到了,真是太方便了。”

办事方便快捷是现场许多居民最大的感受。过去需要换乘几趟公交车、排上许久的队才能办成的业务,如今在家门口的活动室里吹着空调、喝口矿泉水,与工作人员聊聊天就能轻松搞定,这为酷暑中的“急难愁盼”带来了一丝“清凉”。

“综合减负”只是此次下沉服务的一个缩影。在活动现场,一本名为“小白帮办”的服务手册格外引人注目。翻开它,几乎就是一幅浓缩的“民生服务地图”:从新生儿降生后的“出生一件事”,到青年人的灵活就业、失业补贴,再到中年人的职工退休,直至老年人的长护险评估、残疾人服务等高频事项,样样俱全。

“现在方便太多了!”居民严阿姨说,“我们退休工人要申请长护险、残疾证,以前经常要往返跑中心。现在居委会通知我们这里能办,我们就过来咨询一下,真的老好的!”

长白新村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副主任舒霞凤标签,通过这套智慧设备,居民办理“综合减负”这类业务,只需带好身份证和银行卡,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通过系统打印申请表并上传,前后不过5分钟就能完成。“我们把业务下沉到居委会,就是为了让老百姓在炎热的天气里少跑远路,减轻他们的负担。”

一扇“智慧移动窗口”

打破政务服务时空界限

让政务服务从固定的“政务大厅”走进流动的“社区客厅”,依靠的是政务服务的智慧化升级。

实现这一切的“法宝”,正是现场居民办理业务围着的那台“上海市社区事务远程虚拟延伸服务窗口”移动终端。它类似一扇可以移动的的窗口,通过内置的移动网络,能直接与受理中心的业务系统和叫号系统无缝对接。

记者在现场看到,居民在社区事务远程帮办点办理业务时,实际上是通过高清视频,与坐镇中心的业务专家“屏对屏”沟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所有通过“虚拟窗口”发起的业务申请,在中心后台系统中都享有最高优先级,系统会直接“叫号”至最前,大大减少了居民的等待时间。

更为贴心的是,对于90岁以上高龄老人、行动不便的重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工作人员还能背上这套设备,提供“上门办”服务。推广体验活动当天,工作人员就背上这套便携的智慧设备,直接走进居民家中,将“受理窗口”开设在床头、饭桌前。无论是办理长护险状态评估,还是申请各类补助,所有需要本人亲自办理的业务,都能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完成。

小小智慧窗口链接着民生服务的大网络,让政务服务不再是冰冷的流程,而是触手可及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