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徐汇通 > 文章详情

电缆箱让信号灯“隐身”?民情快办闭环高效解民忧

转自:徐汇通 2025-08-10 13:20:58

梧桐浓荫掩映的徐汇区天平路,路口一个银色电缆箱曾成为市民过街的“视觉盲区”。如今,随着电缆箱角度的精准调整,人行道信号灯重新清晰可见。这一变化背后,是天平街道民情快办机制解决居民急难愁盼、着力破解“三跨”难题的生动实践。

解急难愁盼,从诉求接收到问题化解的“加速度”

“东南角人行道信号灯被电缆箱遮挡,行人过马路看不清信号,太危险了!”日前,一则市民留言通过民情快办渠道直达康平片区民情快办工作站。工作人员立即到达现场实地踏勘,发现电缆箱紧贴信号灯一旁的探头杆,从西南角过马路视角望去,绿灯仅余顶部微光。

人行道信号灯被电缆箱挡住

记者了解到,这片“梧桐区”路段交通本就复杂。西侧紧邻汇星幼儿园、北侧是南洋模范初级中学,两所学校带来早晚人流高峰;东北方向五百米处的武康大楼,游客更是穿梭不息。“安全无小事,必须当天响应、立即处置。”民情快办工作站站长立即向片区党委汇报。

破“三跨”梗阻,从“多头跑”到“协同办”的机制创新

传统模式下,信号灯调整涉及交管、市政、电力等多部门,若按常规流程需层级报批至市级部门,周期较长。而这场快速整改,仅用24小时直击交通治理中的“三跨”痛点。

多部门协调会商

天平街道第一时间联动交管、市政、电力等部门赶赴现场,实地召开协调会。片区党委、城建中心、派出所、民情快办工作站等多部门负责人围坐会商。“不能让信号灯成‘睁眼瞎’,必须调整可视角度!”经过现场模拟过街路线、测算最佳视角,方案迅速敲定。第二天,市政工人进场施工,将电缆箱微调方向,信号灯的倒计时在街角清晰可读。“现在过马路心里踏实多了!”居民李阿姨驻足观察后点赞道。

此次电缆箱遮灯问题中,天平街道民情快办机制迅速响应,公安、交管现场指导信号调整规范,市政部门负责施工落地,居委会同步收集居民反馈,多部门在片区层面完成权责衔接,省去层级流转的冗余环节。

“过去改个信号灯要跑多个部门,现在民情快办,不出三天就落地。”片区民情快办工作站负责人坦言道,这种“条块联动、属地统筹”的模式,让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三跨”问题在片区内即可闭环解决。

施工中

调整后的信号灯清晰可见

联五个环节,从民情收集到工单评价的闭环管理

电缆箱“挪位”、交通信号灯迅速恢复,正是天平街道紧紧围绕“集、分、办、督、评”五个关键环节,构建民情快办闭环运行体系,全力推进居民诉求快速解决的真实写照。

多渠道“集”民情:全面感知,畅通渠道。通过“四百”大走访(“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全岗接待、街事会商户上报、街区书记走访、动态巡查、“速办码”上报和智能设备预警推送等渠道实现诉求“一键直达、云端汇聚”。

高效率“分”民情:精准研判,智能分拨。按事件紧急程度划分四级事项——紧急事项、一般事项、复杂事项和疑难事项,依托12345热线平台分派至相关责任主体。

快速度“办”民情:协同联动,实质解决。按照“1158”快速响应机制,紧急事项1小时到现场查看解决,一般事项1个工作日、复杂事项5个工作日、疑难事项8个工作日内处置完毕并反馈的要求,及时回应围墙内外居民群众的急难愁盼。

全过程“督”民情:动态跟踪,压实责任。依托信息化平台,对每件民情诉求的流转、处置、反馈等全流程节点进行实时动态跟踪和可视化管理。

精准化“评”民情:科学考核,闭环提升。每月对各片区民情数据进行深度汇总、统计和分析。精准识别高频发生的问题、集中反映的共性短板以及治理中的薄弱环节。

天平街道民情快办机制正以“小切口”推动城市治理“大提升”,让梧桐树下的民生温度触手可及。

记者:曹香玉

编辑:陈海笑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