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方寸之间的标识牌,依托一个小小的二维码,也能打造成服务民生的数据大平台。通过这个信息数据“一码聚合”平台,让街区治理既有“智慧大脑”又有“民生温度”。
记者了解到,早在2021年,曹家渡街道即实现了辖区内914家沿街商铺、92个居住小区、124个地下空间“一码统管”全覆盖。今年以来,街道以“融网强格、多格合一”为指导,在原有“一码统管”特色项目基础上,迭代升级“曹家渡街道综合治理及智能化场景应用管理平台”——“码上办”,打造出高效协同的数字化联动监管综合治理体系。
“现在路上清爽多了!之前一到晚上,这些摊贩不但堵塞人行道,还弄得到处都是果皮垃圾。”近些天,市民刘先生发现万航渡路上流动水果摊贩不再“出没”,道路环境面貌也有了明显改善。
对居民诉求的高效回应,得益于街道全域门责“码上办”数字化治理系统。原来,曹家渡街道网格工作人员在“码上办”周边商户扫码反馈记录中发现,该处夜间时常出现零星摊点,随即联合综合行政执法队采取“错时执法+定点值守”的方式,1周内查处了3起占道经营,终结了这场“水果游击战”。
无独有偶,市民陈女士在长宁路绿岛附近散步时,发现人行道上出现一处无证烧烤摊,油烟弥漫,影响通行。她立即扫描附近店铺门前的“一店一码”提交线索,系统自动定位并推送预警至网格工作站和执法终端,执法人员很快抵达现场劝离摊贩,并对周边区域展开重点巡查,防止回潮。
“以前流动摊贩跟我们‘打游击’,现在系统就是‘千里眼’,投诉即办、精准打击。”
街道管理办负责人表示,长期以来,流动摊贩,特别是夜间流动摊贩监管,是市容卫生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流动摊贩多地设摊、行踪不定、容易回潮。
如今,市民发现各类治理问题均可以扫描周边商铺的“码上办”立即上报。接到扫码投诉后,由街道城运中心“码上办”平台20分钟内完成派单,由路段长、固守队或第三方负责在1小时内接单响应。投诉事项处置完毕后,立刻上传办结情况,通过再次扫码还可以查看办结情况,形成完整闭环。
记者发现,通过扫描店铺门口张贴的二维码,可以分别登录公众端、商户端和管理端三个场景端口。
市民可以通过公众端扫码随时反映问题、提供建议,做到投诉响应“码上到”;
门责单位通过商户端实现在线需求上报、政策咨询,做到开店办事“码上办”;
路段长和执法人员则通过管理端查询商户详细信息,了解商户申请事项办理情况、日常巡查记录及整改情况,实现电子台账件件留痕、任务派发事事回应——形成“码上监管”“码上服务”“码上监督”三位一体治理新模式。
康定路856号的一家新开店老板告诉记者,自从门口张贴了这个“一码聚合”的“码上办”二维码,办事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商户通过小程序中的“开店服务”功能,可在线咨询办理小型装修备案、店招店牌备案、生活垃圾申报、装修垃圾清运和废弃油脂处置等6大高频事项,有效减少了往返频次,提高办结效率。
街道依托“门责自律联盟”开展常态化监督,推行由联盟小组定期巡查、组织商户自查互查,并吸纳居民、快递员等社会力量参与巡查,动态采集环境数据。同步基于巡查结果、商户自检及公众反馈等各类数据维度,智能生成“三色脸谱”动态评级:
绿色笑脸(常态良好):月度巡查不超过1次,优先推荐评优。
黄色平脸(常态一般):每周巡查1次,定向推送管理规范。
红色哭脸(常态不佳):纳入重点监管,实施联合检查+专项指导。
通过“自治巡查+智能评级”双轨制,既实现精准化、差异化监管,有效减少执法部门对商户的过度干扰;又通过公开评价,激发商户履行门责自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实现管理“无事不扰”“无处不在”。
曹家渡街道坚持党建引领,不断优化“码上办”平台功能,旨在以“多格合一”机制充分地将市民动员起来,共同参与街区治理,做到共建、共治、共享。
充分发挥自律组织在全域门责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以路段长为牵引,以路段为单位,动员商户组成“门责自律联盟”,聚焦行业特点,开展民主协商,共同建立起大家满意、人人认可的自律联盟规章。运用好集中培训、上门宣传等方式,使各门责单位充分了解门责自律的范围与内容,引导更多街面力量参与门责管理的工作。
下一步,还计划建立更具街区特点的自律联盟队伍,如在昌平路街区,发挥街道市民中心和志愿者服务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发展快递、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共同参与城区治理;在延武胶区域建立酒吧等轻餐饮业的行业自律联盟,倡导环境友好、营商友好、商居友好、宠物友好的街道氛围。
未来,曹家渡街道将进一步夯实“融网强格”基础,持续深化“码上办”系统应用,依托网格联勤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网格工作站前沿哨点、信息枢纽和协同平台的作用,实现线索动态感知、力量科学调配、街区多维共治,为打造兼具烟火气与高品质的曹家渡“五色生活圈”注入数治动能,让市民畅享安全、舒心、有序的美好生活。
记者:黄竞竞
编辑:路景斓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