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当这句诗在耳畔回响 末伏已悄然来临 末伏,作为三伏天的终章 有着独特的意义和气候特点 也关联着我们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起居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了解末伏 探寻安稳度过这段时期的秘诀 末伏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指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时段,时长固定为10天。我国古代采用干支纪日法来确定三伏天的时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而立秋后首个庚日便是末伏的开端。以今年为例,立秋是8月7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9日(庚戌日),所以2025年的末伏从8月9日开始,至8月18日结束。 虽说立秋已过,可末伏仍处在三伏天里,炎热依旧是主调。不过,早晚温差开始逐渐明显,清晨与夜晚会有丝丝凉意拂面,可白天阳光依旧炽热,“秋老虎”的威力不容小觑,民间有“秋后一伏,热得哭”的说法。此时,暑热与秋凉相互交织,气候多变,人体也需要时间去适应这种过渡性的气候变化。 一 末伏气候特点 末伏处于夏秋交替之际 天气呈现“昼热夜凉”的特点 ①白天阳光强烈,易出现高温反扑(即“秋老虎”) ②早晚气温下降,湿度逐渐降低 ③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需注意适时增减衣物 二 末伏饮食规则 ①清补祛湿 多吃健脾利湿食物:山药、薏米、芡实、小米、赤小豆等 推荐食疗方: 薏米芡实淮山南瓜粥(健脾益气) 冬瓜鸡丝汤(清热解暑) ②滋阴润燥 多吃酸味水果:梨、葡萄、柠檬等,收敛肺气防秋燥 减少辛辣食物:生姜、辣椒、花椒等易加重秋燥 ③避免寒凉 少吃瓜类:西瓜、冬瓜等寒凉食物易伤脾胃 忌贪凉饮冷: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少吃冰品 三 末伏运动建议 ①舒缓为主 推荐运动:瑜伽、太极、八段锦、散步等,以微汗为宜 避免时间:正午高温时段(10:00-16:00) ②养背补阳 晒背:可选择上午9-10点,每次15-20分钟,注意避免晒伤 搓背/撞背:促进背部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 四 末伏作息调整 ①早睡早起 晚上10:30前入睡,早晨6:30左右起床,顺应阳气收敛 ②午间小憩 建议午休30-45分钟,避免过长时间导致乏力 ③热水泡脚 每晚用40℃左右热水泡脚20分钟,可加入艾叶或生姜,促进血液循环 五 末伏健康要点 ①防心血管疾病 高温易引发血压波动,建议: 晨起喝一杯温水 避免剧烈运动 按揉极泉穴(腋窝顶点)以护心理气 ②防情绪中暑 暑热易扰心神,可通过听五音疗愈音乐、冥想等方式调节情绪 ③防秋燥伤身 多吃润肺食物:银耳、百合、蜂蜜等 按揉迎香穴(鼻翼两侧)缓解鼻腔干燥 六 末伏传统习俗 ①北方习俗 烙饼摊鸡蛋:象征圆满,补充营养 推荐做法:腐乳摊鸡蛋(腐乳替代食盐,咸香开胃) ②南方习俗 吃“金银蹄”:火腿炖猪蹄,滋补身体 吃南瓜:南瓜汤、南瓜糕缓解秋燥 七 末伏禁忌事项 ①三不要原则 不要过早添衣:适当“秋冻”增强抵抗力(心脑血管患者除外) 不要过食辛味:辛辣食物易加重肺热肺燥 不要贪凉饮冷:空调房备薄外套,少吃冰镇饮品 ②特别提醒 老年人、儿童及体质虚弱者需注意: 运动强度减半 饮食以软烂易消化为主 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 末伏是调理体质的黄金时段 把握这10天 做好“清补祛湿+滋阴润燥” 既能缓解夏季疲劳 又能为秋季健康打下基础 记得转发给家人朋友 一起科学度伏,健康入秋! -END- (注:部分养生建议结合中医理论,具体实践请根据个人体质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