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说塔不像塔,又不是阁楼不是亭,闵行这座“塔”有故事丨闵行情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8-09 00:07:26

闵行

经历了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

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基础

它们是民间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更是时光在闵行这方土地上驻足

并留下的印记

我们需要去打捞属于自己的故事

更需要把故事讲下去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八季,我们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来诵读《小辰光,那些故事——闵行民间文学汇编》今天,你将听到的是《静夜闲听——北桥七星塔》。

据老辈人说,从松江到吴淞这一带地面,本来应有三座宝塔,其排列形状就像三只香炉脚,正好支撑这块天地。这三座宝塔就是松江火皇塔(即方塔)、龙华塔和北桥的七星塔。但是,由于北桥明心寺长老急于求成,结果使七星塔变了样。

那一年三月,明心寺众僧化缘筹得数千斤青铜,在铸匠姚恩的监造下,制成了一口大铜钟。这消息一传开,被鲁班的一个弟子听到了,他打算到明心寺再造一座七星宝塔,使铜钟有个适当的安置之处,为北桥增辉。

这木匠师傅来到北桥,察看好地形,就和长老谈起了造塔的打算。长老一听,正中下怀,因此催促赶快动手,说是到三月廿八庙会时要举行揭塔仪式。

木匠见离庙会日期还有七天时间,劝长老不必如此性急,但长老却出言不逊,非要如期造成,否则就要赶木匠离开庙门。木匠见长老这种样子,当下也不多计较,只是提出一条规矩:七天之内谁也不得过问此事,若有违反,宝塔则无法造成功了。长老口头同意了。

几天过去,木匠每天除了吃就是睡。长老心里很急,但面上只得装作若无其事。一到晚上,就去和木匠谈山海经,顺便察看木匠的动静。第四天早上,未等晨钟敲响,木匠开始收拾家什准备造塔了。

长老得知木匠已经动工,心里很高兴,自以为旁敲侧击生了效,因此把木匠盯得更紧了,亲自监察木匠干活的情况。谁知道,长老不看倒还好,一看吃了一惊!只见木匠拿了一段半丈长短的大圆木,用一把无柄的斧头乱砍乱削着。长老心里暗暗叫苦,怎奈已立下规矩,不便去干涉,便一边说着“师傅慢做”,一边就退了出来。

次日中午,长老又来查看,只见木匠把昨天的那段木头砍成了尺把长的一根斧头柄,地上铺满了削下的木屑片。看到这情景,长老忍不住开口责问。长老刚开口,木匠就说:“我们有言在先,你要过问此事,我就……”长老生怕宝塔难造成,只得改口道:“我不过问,只是这一屋木屑,我想派人来收拾收拾。”木匠听了笑笑说“不必”,就把长老送了出去。

这一夜长老难以入睡,算算日子还剩两天,而宝塔连影子都不见呢。因此天一亮,又偷偷去观察木匠动静。这时木匠还在呼噜噜打鼾,直到日头正中,才迷迷糊糊爬起身来,继续削他的斧头柄。长老在门缝里越看越气,这哪里是什么斧头柄?简直比菜刀柄还短!他再也耐不住了,“砰”一声推门进去,劈头就问:“你还造不造宝塔?”木匠见长老一脸怒容,叹息地摇了摇头,收拾起工具,拿那刀柄般大小的圆木交给长老,说:“长老,俗话说佛门人心静,想不到你竟连这点功夫还未修成,看来此地无人建塔了!”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木匠一走,长老又急又后悔,手一抖,小圆木落在地上,转眼陷进泥里。谁知当夜,这个地方冒起一座三层六角的建筑来了。中间一根大圆木,就和木匠开始削的那段木头一样长。长老看见这一建筑,才醒悟这木匠的来历不凡,但为时已晚,从此他把自己的禅房搬进了这座建筑的正厅,那口大铜钟也挂在这圆木下面。长老在此晨钟暮鼓,一直到坐化归天。

木匠师傅与明心寺长老 施瑞康绘图

这三层六角形“七星塔”说塔不像塔,又不是阁楼不是亭,只得按佛教称呼叫作幢。当地每年三月廿八庙会,人们也只好把幢当成塔来观赏,而要看真正的宝塔,还需跑到松江和龙华。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八们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来诵读《小辰光,那些故事——闵行民间文学汇编》本书作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系列丛书中“民艺乡俗”辑中的一册,从口头文学到书面文字,在尽量保持民间文学“原始状态”的同时,紧扣本土特色和风情,当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确能感受到浓郁的民艺乡俗、生活气息,感受到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和英雄人物英勇无畏、惩恶扬善的正义力量。

2025年8月起,第二十八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周瑞晨
编辑:陈依婷

初审:黄圣源(实习)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