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市儿童医院 > 文章详情

童说健康 | 都是蚊子惹的祸 ——警惕儿童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

转自:上海市儿童医院 2025-08-08 21:02:13

夏秋季节蚊虫活跃,由蚊子传播的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对儿童健康构成威胁。作为儿科医生,我们深知家长们对这两种疾病的担忧,下面将为您全面解析它们的现状、表现及防护要点,帮助您守护孩子的健康。

一、 疾病简介

1.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具有突发高热、皮疹、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全球每年约有数千万例感染。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分为4个血清型,不同型别之间存在交叉免疫反应,二次感染不同型别病毒可能加重病情,导致重症登革热。

2.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症状包括高热、剧烈关节痛、皮疹等,近年来在非洲、亚洲和美洲部分地区流行,给公共卫生带来挑战。

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其基因组编码多种结构和非结构蛋白,参与病毒复制和致病过程。

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都是蚊媒疾病,病毒通过携带病毒的雌性伊蚊(俗称的花蚊子)叮咬传播,还可能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途径,但相对较少见,需在临床中加以注意。

二、 临床表现:发热是共同信号,细节有差异

1.发热特点:

登革热患者通常表现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持续3-7天,部分患者可出现双峰热,即体温在下降1-2天后再次升高,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基孔肯雅热患者发热多为突发高热,体温迅速上升,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为5-7天,发热期间患者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发热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2.关节症状:

登革热患者可出现关节疼痛,多为轻中度,主要累及四肢小关节,呈对称性分布,关节肿胀和活动受限较少见,一般在发热后2-3天出现。

基孔肯雅热的核心症状是剧烈关节痛,常累及手、腕、膝等关节,呈对称性,疼痛程度较重,可导致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甚至影响日常生活,部分患者关节症状可持续数月。

3.皮疹特征:

登革热皮疹多在发热后3-6天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多见于面部、胸部和四肢,皮疹瘙痒明显,持续3-5天后逐渐消退。

基孔肯雅热皮疹通常在发热后2-5天出现,为红色斑丘疹或出血性皮疹,多见于面部、颈部、躯干和四肢,皮疹形态多样,部分患者可伴有水疱,皮疹持续时间一般为1-2周。

4.其他症状:

登革热患者还可出现头痛、眼眶痛、肌肉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部分重症患者可出现出血倾向、休克等表现,需及时识别和处理。

基孔肯雅热患者除关节症状外,还可伴有全身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

三、 诊断:及时就医是关键

1.病史很重要:医生会详细询问孩子发病情况、蚊虫叮咬史、近期(尤其是发病前2周内)是否去过流行区(国内南方或国外)。

2.临床表现是线索:结合发热、皮疹、疼痛(特别是关节痛)等症状。

3.实验室检测是金标准血常规检测:登革热患者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显著下降(<100×10⁹/L),提示病情可能加重,需密切监测;基孔肯雅热患者血小板计数多为正常或轻度下降,白细胞计数变化不明显。

注意:单凭血常规无法确诊,需结合其他检测。

病毒核酸检测:登革热可通过PCR检测病毒核酸或NS1抗原检测进行早期诊断,检测结果阳性可确诊;基孔肯雅热主要依靠RT-PCR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窗口期较短,需在发病早期采集标本。

血清学检查: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血清学检查主要用于检测特异性抗体,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感染,IgG抗体阳性则提示既往感染,但需注意抗体交叉反应问题,需结合其他检测方法综合判断。

四、 治疗:对症支持为主,无特效药

核心原则:

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支持治疗、预防并发症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就医:孩子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尤其是突发高热),应立即就医,由医生评估诊断。切勿自行给孩子服用退烧药(尤其是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这些药物在登革热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对症支持治疗:

退热止痛:主要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布洛芬(除非医生在排除了登革热或认为利大于弊时谨慎使用)。

充分补液: 鼓励孩子多饮水、口服补液盐(ORS),预防脱水。呕吐严重或无法口服者需静脉补液(登革热患者补液需特别谨慎,需在医生严密监测下进行,避免补液过量导致肺水肿等并发症)。

休息:保证孩子充分休息。

登革热重症管理:一旦出现预警信号或诊断为重症,必须立即住院治疗!治疗重点是积极纠正休克、止血、稳定内环境,可能需要输血、血小板、血浆等。

基孔肯雅热关节痛管理:

急性期:在对乙酰氨基酚效果不佳且排除登革热后,医生可能会考虑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小剂量激素(需严格遵医嘱)。

慢性期:物理治疗(热敷、冷敷、按摩)、康复锻炼非常重要。疼痛管理可遵医嘱使用药物。耐心和坚持是关键。

五、 预防:防蚊灭蚊是核心

预防这两种疾病,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避免被伊蚊叮咬和减少伊蚊孳生:

1.  个人防护:

穿着:外出时,尤其在蚊虫活跃的清晨和傍晚,给孩子穿浅色的长袖衣裤。

使用驱蚊剂:在暴露的皮肤和衣物(避免喷在衣物内里、眼口周及手上)上使用含有效成分(如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伊默宁/IR3535、柠檬桉油) 的驱蚊产品,选择适合儿童年龄和浓度的产品(2月龄以下婴儿不建议使用化学驱蚊剂,建议使用蚊帐),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

物理屏障:家中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特别是婴儿床和儿童床),可考虑使用电蚊拍。

2.  环境治理(清除孳生地):

“翻盆倒罐清积水”:这是灭蚊最根本的措施!伊蚊喜欢在小型清洁积水中产卵。

定期检查并清除家中及周围环境(阳台、花园、楼道)的闲置容器(盆、罐、桶、缸、废旧轮胎等)内的积水。

妥善存放废弃容器或将其倒置。

储水容器(水缸、花盆托盘、饮水机接水盘)要严密加盖或每周彻底刷洗换水。

疏通房前屋后的沟渠,填平洼地。

清理垃圾和塑料薄膜等易积水物品。

3.  社区参与:

积极配合社区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和灭蚊行动。

向社区或疾控部门报告蚊媒孳生地。

4.  旅行防护:

前往国内外流行区时,务必加强个人防蚊措施。

从流行区返回后,14天内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

儿科医生特别提醒:

 儿童是重点保护人群:他们对蚊虫叮咬的防护能力较弱,且感染后可能症状不典型或病情变化快。

早识别、早就医:在流行季节和地区,孩子突发高热,务必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的蚊虫叮咬史和旅行史。不要自行判断或拖延!

退烧药选择需谨慎:在未明确诊断前,只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止痛。

预防胜于治疗:防蚊灭蚊是保护孩子免受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侵害的最有效武器。家长需将防蚊措施融入日常生活习惯。

编辑|严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