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冰饮会
“脑结冰”
???
炎炎夏日,一杯冰可乐、一根冰棍下肚,瞬间透心凉,可是王女士(化名)就没那么爽了,她吃完冰激凌后,前额突然一阵剧烈疼痛,太阳穴突突直跳,持续好几分钟,胃也不舒服,她以为自己是中暑了,连忙到医院就医。医生告诉她:“你这是典型的‘脑结冰’,也叫‘冰淇淋头痛’”。
啥,脑子还会结冰啊?
什么是“脑结冰”
“脑结冰”又称之为冰淇淋头痛或脑冰冻头痛,是由于摄入或吸入冷刺激物导致的头痛,主要表现为短暂的前额或者颞部头痛,是由于冷的物质(固体、液体或气体)通过易感人群的腭和/或咽后壁而引起。在国际头痛分类第三版中,属于原发性头痛中冷刺激性头痛的一个亚型。
“脑结冰”在一般人群中很常见,尤其是在偏头痛患者中,快速进食冷饮特别容易诱发这种头痛。一项德国的研究发现,在618名17–63岁的健康成人中,有高达51.3%的人一生中至少体验过一次冷刺激头痛,且男女发病率几乎一致。头痛最常见的部位是额部和颞部,头痛持续时间短暂,有92.7%的发作在30秒内消退,近一半甚至不到10秒,仅有1.3%的人群持续超过10分钟。
为什么会导致“脑结冰”
当人体进食大口冷饮后,低温食物刺激到前腭,触发上腭及咽后壁的三叉神经及蝶腭神经节,带动交感反射,引发颅内血管快速舒缩,造成疼痛。此外,人体在进食冰冷食物后,上颚的黏膜受到刺激,这一信息会通过三叉神经传递给大脑,大脑收到信息后,可能会混淆信息的来源,认为这是所有三叉神经分布的地方(主要是前额部、脸颊部、下颌部)都受到了“冷刺激”这个时候不仅口腔会感到刺痛,前额也会感到刺痛,这一现象在医学上也被称为“牵涉痛”。
另外,调查发现,22%的人经历过三叉神经自主症状,如流泪、流涕或结膜充血;18.5%的人感受到视觉现象,例如闪光、亮点或线条;甚至有1.3%受试者出现短暂的面部感觉减退。本来有偏头痛或紧张型头痛的患者,这些伴随症状的发生率会明显升高,这暗示着“中枢痛觉敏化”可能让同一低温刺激激发更大范围的神经网络反应。
“脑结冰”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但以儿童、青年群体以及本身有偏头痛的人群高发。
该如何应对和预防
出现“脑结冰”也不要害怕,可以轻轻按摩头部,或用舌头顶住上颚,加速上颚恢复常温;或者用手捂住口鼻,快速呼吸,增加进入上颚的热气流,缓解头痛。
那么如何预防“脑结冰”发生呢?首先要避免快速、大量吞食冰冷食物。正确方法是小口慢饮,每次不要吃太多,同时避免将冷饮持续在口中停留过久,避免对口咽部黏膜、神经、血管的持续冷刺激。其次,冷饮不要空腹吃,也不要饱餐后立即食用,食用冰淇淋建议将时间选在两餐之间。此外,身体很热时,尤其是出了很多汗时不要马上食用冰淇淋。有感冒、胃肠道不适或正经历头痛的时候也避免食用冰淇淋。
作者:张昱雯 指导专家:丁晶
点击“阅读原文”
警惕,体检单上的"钙化"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