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一个体重仅1300克的“掌心宝宝”刚刚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心脏“闯关”之旅。这名胎龄仅30周的早产儿,不仅面临超低体重的生存挑战,还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瓣近乎闭锁,同时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两个截然相反的病情,如同一把“双刃剑”,让治疗陷入两难境地。
然而,新华医院儿心脏中心联合多学科团队,凭借产前-产时-产后一体化管理的丰富经验,成功为患儿实施了高难度的心脏手术,创造了国内极低体重早产儿心脏介入治疗的又一奇迹。
胎儿期发现先心病
一体化管理护航生命起点
在这对单绒双胎的孕育过程中,母亲孕23周时被诊断出双胎选择性生长受限III型,并伴有双胎输血综合征倾向。更令人担忧的是,较大的胎儿还出现了肺动脉瓣狭窄的迹象。
新华医院胎儿医学团队孙路明主任评估后,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机制,联合儿心脏中心陈笋主任团队,通过胎儿超声心动图密切监测胎儿心脏发育。
“肺动脉瓣是右心室和肺动脉之间的‘门户’,严重狭窄或闭锁会导致右心室发育不良,胎儿出生后可能无法自主呼吸。”陈笋教授解释道。
面对这一高风险病例,团队决定尽量延长孕周,为出生后的手术治疗争取时间。孕30周时,因突发急性双胎输血综合征,母亲接受了急诊剖宫产,这对“迷你”宝宝提前降临人世,大胎儿体重仅1300克。
生死抉择:
动脉导管“关”还是“不关”?
出生后,大宝的心脏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心脏超声显示,其肺动脉瓣仅有微量血流通过,同时存在直径4毫米的大型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是胎儿期的重要通道,但出生后若未闭合,会导致肺循环超负荷,引发心肺功能不全、肠坏死等致命并发症。
“这是一个治疗矛盾:动脉导管需要关闭以减轻肺充血,但一旦关闭,肺动脉将因瓣膜狭窄而无法获得足够血流,患儿可能因缺氧死亡。”新生儿科团队描述道。
尽管尝试了药物保守治疗,患儿仍出现全身水肿、皮肤花斑等症状。多学科团队当机立断:必须同时解决肺动脉瓣狭窄和动脉导管未闭,才能为宝宝赢得生机。
20分钟“穿针引线”,
挑战极低体重手术极限
7月21日,纠正胎龄32周、体重1350克的大宝被推入手术室。这场手术堪称“在发丝上跳舞”——患儿血管细如游丝,体温维持困难,任何操作都需精准到毫米级。
在超声引导下,陈笋教授团队一针穿刺入股静脉,测得右心室压力高达110mmHg(远超正常值)。随后,仅用20分钟便成功完成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将压差降至20mmHg。
然而,动脉导管封堵却遭遇挑战:导管直径过大,封堵器难以固定。团队立即启动备用方案,由儿心胸外科鲁亚南、白凯教授接力,30分钟内完成动脉导管结扎手术。术后,患儿氧饱和度稳定在85%-90%,肺水肿显著改善,目前已经回到新生儿科进行早产儿精细治疗及护理。
一体化治疗再突破
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点亮希望
据陈笋教授介绍,新华医院儿心脏中心自2010年起聚焦围产期先心病治疗,已累计完成数百例新生儿心脏介入手术。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填补了国际极低体重儿心脏介入治疗的空白,更彰显了医院“心脏内科外科一体化”“产前产后一体化”的独特优势。“从胎儿期到新生儿期,多学科协作无缝衔接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孙路明主任强调。目前,患儿已转入康复阶段,其双胞胎妹妹也因产前精准干预健康成长。这场生命奇迹的背后,是新华医院团队十余年技术积淀与人文关怀的结晶。
在医学的边界不断被突破的今天,新华医院用一场高难度手术诠释了“生命至上”的医者初心。这名1300克的“掌心宝宝”,不仅闯过了心脏的“生死关”,也为更多复杂先心病患儿带来了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