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楼难,装了电梯却用不上更愁。静安区彭浦镇翔前小区9号、10号、19号楼就曾陷入这种窘境——居民与电梯代建方因工程期限、质量和后续管理等问题产生矛盾,责任没人认领,维保合同签不下来,三部电梯一度陷入“脱管”状态,停运数月,安全隐患像块大石头压在居民心头。
翔前小区的困境并非个案,它暴露出如今申城多层住宅加梯后普遍面临的治理困境:电梯该由谁来管?居民、代建方、物业公司互相推诿,责任主体“悬空”;居民对代建方的工程质量和后续服务满腹疑虑,协商陷入死胡同;各方沟通渠道不畅,问题像雪球越滚越大,就是找不到“破冰”的办法。
面对僵局,翔前居民区党总支表示,“不能让惠民工程变成闹心工程,必须找到出路!”党总支把解决电梯停运问题作为践行“学思想,强作风,建新功”的具体行动,决心以党建引领破题。突破口在哪里?推动物业公司托管电梯,签下维保合同是关键。
怎么找准症结?居民区党总支没有“闭门造车”。居民代表会,加梯三人小组会接连召开,居委会干部和党员骨干更是挨家挨户上门,用“集中问询+入户走访”的方式,把居民的担忧和诉求摸了个透,精准锁定了矛盾的焦点。
光摸清问题还不够,如何让互不信任的各方坐下来谈?居民区党总支拿出了“多格合一”的办法,他们发挥核心作用,把镇加梯办、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居民代表,甚至矛盾另一方的代建方,统统整合起来,组成了“加梯维保工作专班”。
“‘工作专班’不是摆设,它建立起‘问题共商、责任共担’的联动机制。”居民区党总支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围绕电梯运维、资金管理、工程质量和安全使用这些核心难题,专班成员实地查看、开会讨论,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经过多轮艰难的协商,一份多方都能接受的方案终于出炉:
代建方即时进场,负责除电梯本体外的所有加梯工程的质量加固和安全隐患消除;
物业公司正式“接棒”托管电梯,并通过公开比价、审核资质,选聘专业电梯维保单位签订合同,让后续管理步入正轨。
方案定了,如何确保落地生根、让居民放心?党建引领下的物业治理,关键在规范与透明。在镇加梯办的指导下,业委会与物业公司白纸黑字签订了《电梯托管协议》,清清楚楚写明:明确物业公司是电梯管理责任主体,日常维护、安全检查、对接维保都得管起来。
“光靠物业行不行?我们得盯着点!”居民们的心声被听见了。居民区党总支牵头成立了“居民监督小组”,成员就是楼里的党员和居民代表。从挑选维保单位、签订合同,到后续维保质量的检查,监督小组全程参与。物业公司也主动承诺:定期把电梯维保记录“晒”出来,接受大家监督。透明的运作,一点点消融了之前的信任坚冰。
实打实的行动带来了看得见的变化。曾经停摆的三部电梯,如今安全平稳地重新运行起来,居民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日常出行有了保障。
电梯问题的圆满解决,也让居民对社区治理竖起了大拇指,党群关系、邻里关系都更热乎了,而规范的托管流程和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如同给电梯安全上了“双保险”,有效避免了“装得好却管不好”的老问题重演。更可贵的是,翔前小区蹚出了一条解决加梯“后遗症”的新路——“党建引领+多格合一+物业托管”的模式,这为其他同样被加梯后续管理难题困扰的小区,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加装电梯是民生工程,
后续管理是长久课题。
翔前小区以党建为引领,成功推动物业公司担起管理重任,不仅搬走了卡在居民回家路上的“电梯路障”,消除了安全隐患,更以“党建引领物业治理”的创新,让惠民的电梯真正畅通了居民的回家路,温暖了社区人心。
记者:蒋文婕
编辑:路景斓
信息来源:彭浦镇采编基地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