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长三角之声”推出的《大家聊中国式现代化——共话合作交流》系列报道中,区委书记李谦在访谈中提到,以“组团式”帮扶增强整体成效,用教育星火点燃雪域希望。
这束跨越山海的教育星火,不仅照亮了雪域高原与云岭大地的教育土壤,更在一个个具体的生命轨迹中留下了温暖而深刻的印记。曾因耳疾险些辍学的苗族女孩阿敏,用职教高考叩开大学之门的经历,恰是这“组团式”帮扶理念落地结果的鲜活例证。
在云南马关
构建全链条帮扶体系
在马关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2025年职教高考录取名单里,“大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录取信息格外亮眼。这份录取资格的获得者,是曾因耳疾险些辍学的苗族女孩阿敏(化名)。
阿敏考上大学本科的背后,是上海市虹口教育帮扶力量跨越山海的深情托举,是马关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组团式”帮扶团队三年成果的生动缩影。
阿敏患有先天性前耳瘘管,发病时,“因为家中经济困难,无法前往条件好的医院进行治疗,每次都只能去镇上的诊所打针缓解疼痛。”长此以往,她的左耳完全听不见了。时不时发作的耳疾的疼痛,和“我是聋子”的自我否定,让本该烂漫明媚年纪的阿敏变得自卑而沉默。
阿敏说:“我曾认为,我的耳疾将伴随我一生。当别人嘲笑我聋的时候,我也不去解释,疼痛么,忍忍就好了!”
2022年11月13日,是一个让阿敏终生难忘的日子。那一天,她的耳朵又红肿流脓了。阿敏说:“从上海来的周巧玲校长、汪琦主任和励晖主任知道了我的事,他们说会想办法帮我把耳朵治好,还说要助我完成学业,让我好好学习。”
阿敏口中的周巧玲校长、汪琦主任和励晖主任,正是进驻马关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组团式”帮扶团队的核心骨干成员,三人均来自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不能让孩子因病因贫失去未来。”帮扶团队当即启动爱心帮扶机制,通过募捐筹集手术资金,联系相关医院制定治疗方案。
▲阿敏入院治疗等待手术
2023年寒假,阿敏顺利完成手术。她说:“手术后,上海帮扶团队的老师对我更加关心,汪琦主任每天都有很多问候的信息,关心我的情况,进行心理疏导;周巧玲校长给我转了营养费,让我安心休息。”
这个曾经沉默寡言的女孩逐渐开朗起来,成绩也稳步提升,最终考入大理大学本科段。
▲高考前阿敏和三位虹口老师的合影
“感谢你们,是你们成就了我的重生!我会牢记你们的善举,并把这份善心永远传承下去。”提及对援滇的上海虹口老师的感情,阿敏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阿敏的故事并非个例。三年来,虹口帮扶团队构建起“经济资助+心理疏导+学业辅导”的全链条帮扶体系。
在团队的努力下,上海爱心企业捐赠的4127件品牌鞋服,分34批发放到贫困生手中;25台净水器让学生喝上放心水;500副眼镜为近视学子擦亮求知双眼。
团队建设马关职高心理健康中心,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和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各类心理健康讲座、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
团队推动“雨露计划+”项目,37名学生通过比亚迪定向培训,实现了“入学即入岗”的稳定就业。
教育帮扶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为让更多边疆学子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团队推动建立“云南—上海—马关”三位一体育人平台,185名考生在2025年云南省职教高考中本科录取34人,较2023年增长11倍,较2024年增长17倍,7名学生高考成绩进入全省前20,实现马关职高历年本科录取个位数的突破,创历史最好成绩。2025年团队申报了新能源汽车技术、服装设计与工艺等3个3+2中高职贯通专业,通过省厅专家评审,成功为学生多元化升学打开了新通道。学校的服装专业在帮扶团队的指导下,将于今年8月代表云南省参加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决赛争夺赛,3年时间团队使马关职高学生技能水平得到跨越式提升和突破。
从昔日的“求学难”到如今的“上好学”,虹口教育帮扶的暖流正持续滋养着马关职校的每一个追梦少年,让职业教育的阳光照亮马关职高。
在青海果洛
播撒优质教育资源种子
虹口教育帮扶的温情不仅流淌在马关的土地上,在青海果洛同样书写着动人篇章。
一年半前虹口区派出第二批“组团式”帮扶援青教师赴青海果洛开展支教工作,在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和大武民族中学,虹口的老师们扎根高原讲台,用专业与坚守破解教育难题,让优质教育资源的种子在雪域高原生根发芽。
短短一年半时间里,这份教育的种子已绽放出绚丽的成果。在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帮扶团队推动实现了五个“第一”的突破性进展。
首创参赛纪录
八名学生首度代表青海中小学生参加2024世界机器人大赛北京锦标赛并获三等奖,为青海学子在科技领域打开新视野。
首建教育高地
成功挂牌“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实验基地”,成为青海及中西部地区首个基地校,为学校发展搭建起更高层次的平台。
两名藏族学生入围上海虹口区“彩虹计划”,其参与的“开学第一课”将首次在上海专业舞台完整呈现戏剧演出,在跨地域文化交流中厚植家国情怀与共同体意识。
首办教学论坛
组织首届教学论坛,系统总结高考备考经验,凝聚教育共识,为学校明确了新的发展目标。
首启科技启蒙
举办校园首届科技节,通过丰富的科创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让科学探索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而在大武民族中学,帮扶团队则以“建机制、育骨干、促融合、创特色、助发展” 为核心,为学校量身打造了特色办学路径,构建“以学生为核心,以课程为依托,凸显艺术育人功能,注重核心素养提升”的人才培育模式,形成“一校多品”的美育新格局。
健全发展机制
充分调研后精简优化岗位、明确职责,构建“常规工作条线化,重要工作项目化”机制,提升效率,编写《果洛州大武民族中学管理制度》。
发挥“援青工作室”效能
借助“上海援青名师工作室”,推行“双教研组长”制,提升教研品质,加强对本地教师的培训指导。近一年半,以“关注学习过程的教学变革”为主题开展40余节公开课,举办学科活动周、AI赋能教学等主题活动。本地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打造出“带不走的专业骨干教师队伍”。有6个省级、4个州级课题成功申报并结题,教学比赛获省级5项、州级39项佳绩。2025年学校高考本科达线率15.2%,创近十年新高,2名学生超综招线。
近一年半,利用援青资金组织7次三交(交流、交往、交融)活动,带领40名教师和51名学生赴京、沪研学,通过特色课程体验、共上思政课等形式,让学生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开展寻美活动
2024年5月组建“青春大武”组合,受上海音乐学院指导,12月在全国第八届中小学艺术展演(青海赛区)获一等奖。2025年1月,在国家大剧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开展汇演。
从东海之滨到彩云之南,从黄浦江畔到黄河源头,虹口与云南、青海的教育帮扶之路,早已超越了地理的阻隔,成为一段双向奔赴的温暖旅程。那些跨越山海的教研交流、扎根高原的支教身影、云端相连的智慧课堂,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看世界的窗,更让三地教育人在携手共进中凝聚起磅礴的力量。
记者:张燕丽
图片:虹口区教育局、汪琦
部分资料:虹口区教育局、汪琦
编辑:张燕丽
内容统筹:万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