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上午,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烽烟・风骨 —— 抗战时期的梅兰芳与上海” 学术沙龙在黄浦思南文学之家举办。这场由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与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活动,不仅聚焦梅兰芳先生与黄浦的深厚渊源,更正式拉开了黄浦区系列纪念活动的序幕。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刘祯,黄浦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钟璟等嘉宾出席并致辞,20余位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梅兰芳的爱国精神、与海派文化的交融等话题深入研讨。
作为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艺术生命与黄浦紧密相连,留下了诸多熠熠生辉的印记。19岁时,梅兰芳首次在上海丹桂第一台登台,便以精湛技艺一炮而红,开启了与这座城市的艺术缘分。迁居思南路87号(今思南公馆地块)后,他沉浸于海派文化的滋养,创新京剧的服饰、妆面与舞台表演,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抗战时期,他在黄浦的上海天蟾舞台首演《抗金兵》《生死恨》,以戏为刃,用强烈的民族意识唤醒民众斗志;同时在思南公馆收徒传艺,坚守艺术阵地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上海解放后,梅兰芳剧团又在南京大戏院(今上海音乐厅)连演三日慰问解放军,将艺术奉献给人民。这些足迹,已成为黄浦珍贵的文化记忆。
活动现场,依托上海广播电视台真实传媒的丰富资料,梅兰芳生前演出《抗金兵》的片段得以重现,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大师风采。据悉,真实传媒出品的纪录片《梅兰芳在上海》将于今年登陆东方卫视,以其在上海的艺术与生活轨迹为核心,解码海派文化魅力与上海的城市精神。
活动中,黄浦区正式发布 “抗战时期的梅兰芳与上海(黄浦区)” 主题线路,两条线路分别围绕梅兰芳在上海的戏曲演出和日常生活,涉及的点位既有演出场馆,也有老字号品牌店。两条路线既是了解文化抗战历史的时空隧道、学习红色文化的精神课堂,也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文化建设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要求的生动诠释。现场还发布了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真实传媒精心制作的 “抗战时期的梅兰芳与上海(黄浦区)” 主题线路导览视频,游客可以通过对这些文物点的打卡,深刻理解梅兰芳的艺术人生与上海这座国际都会难分难解的渊源。
黄浦区将于8月起陆续推出以“五个一”活动为核心,覆盖多样化载体、面向全社会参与的系列主题纪念活动,从一场专业学术探讨开始,到一场群众文化活动收尾,由点及面,由深至广,逐步推高纪念活动的氛围。“五个一” 系列活动包括:一次学术沙龙:“烽烟・风骨 —— 抗战时期的梅兰芳与上海” 沙龙活动;一场 “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主题展,回溯峥嵘岁月;一部实景光影多媒体广播剧《福兴布庄》,用沉浸式体验重现历史;一个 “红色露天博物馆” 综合服务窗口,为公众提供红色文化体验平台;一场 “红色露天博物馆 红色故事用心说” 决赛展示活动,以故事传递精神力量。此外,上海昆剧团将携抗战主题现代昆曲《自有后来人》选段,亮相上海书展黄浦分会场及2025昆曲雅音会,以戏曲艺术讴歌抗战精神。从专业研讨到群众参与,黄浦区的系列活动由点及面,让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的理念深入人心,更以红色文艺为笔,续写着黄浦与民族精神同频共振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