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最美检察官”推荐人选
王 璐
第五检察部主任
虹口区人民检察院
王璐长期扎根在民事检察办案一线,从检15年以来,她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起案件”基本价值追求,参与办理了多起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民事、公益诉讼检察监督案件,其中3起案件入选最高检和市检察院典型案例,1件入选服务保障长三角法治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她是第六届上海检察机关民事检察业务标兵,并入选全国检察机关民事检察人才库。2023年6月,以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荣获第一届“全国民事检察业务标兵”称号。
守护公平正义的初心
在荆棘丛中踏出法治之路
“她做什么事情都很扎实,有韧劲。”提到王璐,大家最常说的就是这句话。作为一名民检人,她脚踏实地、严谨细致,但也大胆创新、敢于突破。
她办理的虚假诉讼监督系列案件,涉及众多民事诉讼,因案件数量大、被害单位多、犯案手法相同,在市院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她突破了“一案一抗”的传统监督模式,首次尝试以“类案再审检察建议+案件清单”的方式进行监督,获得良好效果,该案被写入当年的最高检工作报告。
她也从不止步于办好一个案件,而是“没完没了”深究案件背后的问题。在办理虚假诉讼监督案件时,她举一反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挖掘更多关联线索,向全市移送虚假诉讼线索。深挖案件背后存在的“隐蔽”监管漏洞,以检察建议推动行政主管部门堵漏建制,有效避免了问题的再次发生,最终获评上海检察机关2021年度十大优秀社会治理检察建议。这样的“韧劲儿”,让她把一些原本看上去“根本没戏”案子做成了,难题解决了。
坚持司法为民的情怀
在法理情交融中传递法治温度
大家印象中,王璐说话总是慢条斯理的,在面对当事人时,也总是不急不躁,很有耐心。这份耐心,源自于她本心的善良,更源自于她面对当事人时的同情心、同理心。
“天价写真”案中,虹口区消保委自2019年起已收到过40余次针对涉案商家的类似投诉,但商家态度强硬。面对大学生因害怕报复不敢起诉且未保留证据的情况,她耐心解释、排解顾虑,帮助大学生固定证据、沟通诉讼请求、寻找法律依据。该案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并入选最高检贯彻实施《民法典》典型案例。
面对农民工讨薪难题,她推动建立“支持起诉+工会+仲裁调解”联动机制,2024年共帮助237名劳动者追讨血汗钱。在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支持起诉案中,劳动者在提供劳务过程中突然死亡,因鉴定结论死因不明,受害家属维权无望、陷入困境。王璐收到受害家属求助后,没有简单依赖鉴定结论一拒了之,而是通过全面梳理在案证据,找准突破口,协助受害家属收集关键证据,完整侵权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证据链,最终法院采纳检察机关支持起诉意见,认定用工单位侵权行为成立,受害家属的合法权益得以保护。类似的案件还有很多,在面对弱势群体时,她总是希望自己能多做一些。
磨砺专业素养的自觉
在不断突破中实现能力跃升
“吃透专业才不会被牵着鼻子走”。繁忙的业务办案并没有让王璐停下精进自我的脚步。加强理论研究、提升理论修养是民检人修习成长的必经之路。她总是自我加压,结合办案实际,进行理论研究和思考。
相较于法院里的专业化办案团队,每个民事检察官需要练就“全科医生”的本领,遇到任何类型的疑难复杂案件,都要能够啃得动、办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璐对法学理论和检察实务问题的思考和探知从未止步。她参与了国家检察官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最高检检察应用理论研究课题等多个理论研究项目,撰写的《金融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的思考——以多维检察监督为视角》一文获第三届金融检察论坛优秀奖。她还是上海检察机关民事检察办案核心团队成员,也是“检答网”专家,解答了涉及金融、公司、家事、侵权等多个领域的疑难复杂问题。
难得空闲时休息一下不好吗?好,但是她希望自己成为更优秀的检察官,所以“愿意吃更多的苦”。工作之余,她还结合自身实务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研发了《支持起诉实务探讨》《刑民交叉案件民事检察监督难点》等课程,并多次受国家检察官学院上海分院以及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地检察院邀请进行授课。她还受邀参与了上海市法学会和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录制的《民法典》条文解读,以及中国检察出版社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检察典型案例解读视频课程》录制,并向社会公开发行。让法治的精神在人民群众心中生根发芽,这是一名民事检察官的社会责任担当。
从检15年来,王璐先后荣获个人三等功、虹口区“担当好干部”等荣誉,但她说:“最珍贵的奖章是当事人眼里的那道光。”当虚假诉讼的暗流被正义之剑斩断,当群众的合法权益在法律框架下得到伸张,当司法公正的阳光照进每个案件细节,这就是新时代检察官最美的勋章。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征程上,王璐正以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续写着新时代检察人的使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