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陪伴你的第一本童书或第一只玩偶吗?它们不仅是读物和玩具,更是塑造我们审美与品格的“良友”。
8月7日起,为“你的童年”量身定制的暑期全新展览即将开幕!百年前的儿童读物、中国第一代积木与铁皮玩具、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童年偶像“黑猫警长”和迪士尼系列玩具等400余件珍贵展品首次集中亮相,共赴玩具乐园。
展览时间
2025年8月7日—9月5日
展览地点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
(周家嘴路3678号 )五楼临展厅
主办单位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
上海是中国出版业及玩具工业的摇篮,自100多年前商务印书馆始,儿童出版物及玩具的生产,成为肩负民族振兴、启智孩童、教化明德的重要媒介,构成启蒙识世的重要美育“课本”。从鲁迅“幼者本位”的启蒙呐喊到新中国“游戏育人”的文化实践,儿童美育通过出版物、玩具等载体在童真与世界之间铸就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基石。
本次展览以“儿童良友”为题,通过“美育启蒙”“美育生活”与“美育时像”三个维度呈现上海近现代玩具与出版物中的美育实践。
复刻对比图
走进展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复刻自1938年在上海南京东路461号开设的儿童玩具商店。店内陈列着色彩鲜艳的木质玩具、铁皮发条玩具,货架上摆放着上海自主设计制造的童玩,玻璃柜台上装满了儿时的文具与游戏玩物,电视中跳动着时代的视觉图景,宛若儿童时代的放映机。
“美育启蒙”
1919年,鲁迅提出“幼者本位”思想,确立了儿童作为独立人格的主体性。从商务印书馆伊始的《儿童教育画》、中华书局的《小朋友》,近百年来这些经典儿童读物如何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以丰子恺为代表创作的水墨插画与第一代国产木制玩具又是如何捕捉童真世界?一切尽在此中。
《儿童教育画》是商务印书馆于1909年创刊的中国近代早期幼儿图画类读物,由戴克敦、高凤谦编纂,在中国儿童教育出版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该刊以“图画之玩赏,引起儿童向学”之观念,兼有图画与文字说明,激发儿童自学的兴趣。
《儿童教育画》
商务印书馆,1911年
190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第一套儿童识字游戏《学部审定五彩精图方字》,对中国教育届影响深远。在中华书局于1917年推出的月份牌广告中,女孩正在阅读中华书局出版的儿童读物,两名男孩正在玩由中华书局出品的方字游戏。
月份牌
中华书局,1917年
积木由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首创于西方,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张元济以敏锐的洞察力,前瞻性地引入并推广儿童教育积木玩具。1917年,商务印书馆开始全力发展制造儿童教育玩具,种类繁多,其中建筑类分积木和构造积木两种,各分甲乙丙丁四种,并附建筑模型图。
甲种积木
商务印书馆,20世纪20年代
木制玩具不仅是过去民间传统玩具,也是近代玩具类别中的一大门类。商务印书馆提出以“扶助教育为己任”,设计出国产第一代教育木制玩具。1932年徐文杰、张协明合伙创办中国工艺社生产积木、六面画、棋类等玩具。该“标准插板”玩具即是这一时期代表木制玩具产品。
标准插板
中国工艺社,20世纪30年代
游戏棋让儿童在玩乐中不断拓宽心灵与认知的边界。1954年12月25日,是康藏公路胜利通车拉萨的日子。人民解放军把西藏与祖国内地紧紧联结在一起,一举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康藏公路通车纪念棋”正是那个时代的产物,由公私合营上海中艺玩具厂出品。
康藏公路通车纪念运输竞赛游戏棋
公私合营上海中艺玩具厂,20世纪50年代
“美育生活”
20世纪30年代起,随着社会观念的革新,儿童被看作是城市未来的主体。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你会发现从洋装校服到现代玩具、从家庭陈设到食品包装,都与现代物质文明和工业美学的发展密切联系。在这一篇章,且看“儿童良友”如何与生活美学自然融合,成为儿童成长中的“无声导师”。
《美术生活》1935年第十九期“儿童生活特辑”中刊登了一组由梁白波绘制的儿童服饰设计插图。梁白波是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第一个油画艺术团体“决澜社”的成员。该图从服饰视角呈现出近100年前儿童生活的审美潮流。
《美术生活》(儿童生活特辑)
美术生活杂志社,1935年
20世纪早期在上海诞生了众多著名的民族食品企业,如冠生园食品公司、马宝山糖果饼干公司、三星糖果饼干厂和沙利文糖果饼干公司等七十余家。该展品为创建于1915年的冠生园于20世纪20年代推出的儿童糖果玩具食品包装,存世极少。
“冠生园”铁皮汽车糖果罐
20世纪20年代
1954年,由上海文联处和上海市中苏友协举办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儿童玩具展览会”,展出189种共2070件玩具。1956年6月1日在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四楼举行的“儿童玩具展览会”,展出儿童玩具一千余种。该宣传画呈现出孩子们被“玩具制造”包围的幸福图景。
玩具展览会
宣传画,20世纪50年代
设计师吕孟雄在探访幼儿园时,看到孩子们兴奋地跑到鸡窝想看母鸡下蛋,受到灵感启发,以铁皮材质巧妙地勾勒出母鸡圆润的形态,在动作和结构上反复实验,惟妙惟肖地模拟母鸡下蛋的情景。同时通过纸鼓摩擦发声装置来实现母鸡叫声的模仿。
“母鸡下蛋”铁皮玩具
上海康元玩具厂,20世纪60年代
这款玩具巧妙地将兔子的形象与劳动场景相结合,只需轻轻转动发条,兔子便立刻欢快地行动起来,模拟出真实的洗衣动作,仿若在认真地完成家务。使孩子们在玩耍的过程中,能够深刻体会劳动的乐趣与意义。该玩具出自20世纪60年代上海玩具二厂的匠心设计。
“兔子洗衣服”发条玩具
上海玩具二厂,20世纪60年代
“美育时像”
从迪士尼的米老鼠到上美影的孙悟空,卡通角色不仅是娱乐的象征,更是特定时代文化心理与美学教育的载体,反射着时代的精神气候。玩具的衍生,使其拥有了更具象化的表达。徜徉在“玩具世界”,一起探寻这些经典形象如何影响并塑造了几代人的童年记忆。
自20世纪20年代起,上海成为欧美卡通片输入的最大窗口和舞台。以迪士尼为代表的卡通片的放映与流行,米老鼠、白雪公主等形象陆续出现在广告、商品和银幕上,也辐射到儿童玩具的设计与生产,如上海康元制罐厂和上海金门木工厂等。
米老鼠拖拉玩具
上海金门木工厂,20世纪30年代
1938年6月2日,迪士尼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在上海的影院上映,创造了700多万的空前票房纪录,“白雪公主”立即成为上海众多儿童产品的代言人。玩具、食品包装纸、糖果罐、游戏棋、文具、儿童用品等应有尽有。
白雪公主枱球游戏
上海中国工艺社,20世纪30年代
《黑猫警长》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戴铁郎老师导演的国产动画片。于1983年至1987年间,共推出五集系列,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儿童的美好回忆。黑猫警长正面形象延展的玩具产品,不仅成为儿童心中的英雄符号,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勇敢坚韧的时代价值观。
电动黑猫警长巡逻摩托车玩具
上海康元玩具厂,20世纪80年代
✦
•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ip的玩具特写图
✦
当你开启这一趟奇妙旅程前,不妨带上最心爱的童书或玩具,让它们与展厅里的“良友”们来一场“跨越时空”的邂逅。
按下快门,
留下独一无二的打卡纪念!
展览配备了丰富的暑期活动:8月2日至8月24日每周末下午,从手工DIY到科学探索,四场主题活动轮番登场。
免费报名,通过博物馆官方微信招募推文报名,体验玩具里的文化与创新!
科学并不只是枯燥的公式和实验,它也可以充满趣味和创意!通过动手制作简单的科学玩具(如快乐小鸟、翻筋斗小猴、快乐杂技员等),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物理、工程和自然科学的原理,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活动将传统铁皮玩具与现代艺术结合,让孩子们在不倒翁玩具上自由绘制图案,既能感受怀旧文化,又能激发艺术创造力,体验“老物件+新创意”的碰撞乐趣。
改编自原创故事《Julie玩具王国历险记》,通过创新木偶剧场形式,为儿童打造沉浸式森林探险。故事讲述Julie不倒娃为拯救失去动力的发条知更鸟,与魔法舞蝶、西瓜甲虫结伴寻找传说中七色花果的旅程。
资料 |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
编辑 | 李玲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