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文山州西畴县蚌谷乡的莽莽群山中,一股醇厚的豆香,正牵引着一门百年手艺的新生,也诉说着一段跨越山海的帮扶情缘。
三年前,这里还是一家藏在犄角旮旯、设施简陋的传统豆腐作坊。如今,一座占地超过6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标准厂房拔地而起,一个名为“嫩妖妖”的品牌正声名鹊起年产值突破500万元,成为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金豆子”。

这一切的蝶变,离不开一位90后女孩的返乡梦想,更倾注了虹口区援滇干部、西畴县挂职副县长余桢及其团队的心血。
时间回溯到虹口援滇干部、西畴县挂职副县长余桢初到西畴不久的一次下乡走访。在蚌谷乡的大山深处,他被引荐到一家传承百年的豆腐作坊。推开那扇略显斑驳的门,映入眼帘的是与“现代”相去甚远的场景。狭小的空间、陈旧的工具,一切都在诉说着岁月的痕迹。作坊的主人,是一位眼神清澈、充满干劲的90后女孩。交谈中得知,她曾走出大山,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凭借努力在一家大企业成长为中层管理者,前程似锦。然而,心中那份对故土的眷恋,对家人的牵挂,让她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放弃城市的光环,回到家乡,决心将祖辈传下来的豆腐手艺发扬光大。余桢被女孩的故事和情怀深深触动。他接过女孩递来的一块刚出锅的豆腐,轻轻品尝。那一瞬间,豆香在唇齿间弥漫,细腻柔嫩的口感远超预期,与眼前作坊的简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品质和口味都非常好!”余桢赞叹。然而,当走出作坊,环顾四周蜿蜒崎岖的山路和作坊本身的局限,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这样好的味道,如何走出大山?如何让这份承载着乡愁的手艺,真正成为支撑女孩梦想、带动乡亲致富的产业?帮扶地区的农产品,尤其是这样有潜力、有故事的特色产品,正是沪滇协作应该发力的方向。余桢心中有了清晰的答案。虹口区援滇干部们迅速行动,将帮助这位返乡创业女孩和她的豆腐作坊,列为虹口区对口帮扶西畴的重点项目之一。他们精准对接了返乡创业人才政策,并积极争取上海市的帮扶资金,为女孩的梦想注入第一股强劲的动力。帮扶,远不止于资金。为了让女孩开阔眼界、提升技艺,虹口团队精心安排,带她走出大山,来到上海。在知名豆制品企业清美,她系统学习了现代化的豆制品生产技术,亲眼目睹了标准化的生产线如何高效运转。这趟旅程,不仅让她掌握了制作包浆豆腐、老豆腐、腐竹等更多元化、更易储存运输的豆制品技术,弥补了原先仅有臭豆腐的单一产品局限,更重要的是,让她看到了大山之外广阔的市场天地。随后,虹口团队又积极牵线搭桥,带她参加了虹口区的农产品展销会乃至上海市的大型食品展。站在聚光灯下,她的深山豆腐开始被更多人看见和了解。与此同时,一场更大的蜕变正在蚌谷乡的山坳里酝酿。在沪滇协作资金的有力支持下,百年豆腐工坊开始了华丽转身。一座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标准厂房建成,并逐步从图纸变为现实。虹口团队不仅在资金上给予保障,更在标准上严格把关,助力厂房最终顺利通过了ISO认证,为产品质量和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新厂房落成,新设备入驻,一个响亮的品牌也应运而生——“嫩妖妖”。这个名字饱含深意:“嫩”,道出了豆腐的精髓,追求极致的口感;“妖妖”,则是当地方言,形容女子水灵、有活力,承载着女孩对这份事业如生命般的热爱和赋予传统新生的勇气。它既是对产品特质的精准表达,更是这位90后掌门人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然而,从家庭作坊到现代化工厂的跨越,绝非坦途。6000平方米的广阔空间、标准化的生产流程、骤然扩大的团队,这些曾梦寐以求的“大”,瞬间转化成了巨大的管理压力。生产流程如何优化?员工如何有效管理?初期的火爆订单之后,如何稳住基本盘并持续开拓?重重困难接踵而至,让女孩一度感到迷茫和压力山大。在最艰难的时刻,家人是她最坚强的后盾。她的爱人,一位学机械自动化管理的专业人士,毅然投身其中。夫妻俩一头扎进车间,像解一道复杂的方程式,夜以继日地调试设备、优化流程,整整磨合了半年之久。余桢副县长也始终关注着他们的每一步,时常安慰鼓励:“不要有压力,慢慢来,我们已经打下了这么好的基础,一定能步入正轨。”这份坚定的支持,成为他们咬牙坚持的重要力量。汗水浇灌,终见花开。在余桢团队持续不断的帮扶下,“嫩妖妖”的品牌之路越走越宽。他们积极对接媒体资源,加大宣传力度,让“嫩妖妖”的故事和豆腐香飘遍了文山州。更关键的是,在余桢团队的全力协调推动下,“嫩妖妖”成功打开了文山州70%学校食堂的稳定供应渠道,营收得到大幅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实现了质的飞跃。如今,“嫩妖妖”已结出丰硕的果实:年产值稳稳站上500万元台阶;每年消耗大豆3600吨以上,直接带动全县种植大豆10000余亩;工厂吸纳了周边众多群众就业,实现务工月增收4000元以上;连豆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豆渣等附属产物,也被有效利用,带动了附近养殖业的发展。一颗诞生于深山的小小黄豆,在沪滇协作的春风化雨下,真正发挥了乡村振兴的大作用,成为了一条惠及多方的富民产业链。三年援滇期将满,余桢副县长即将结束挂职返回上海。站在宽敞明亮的“嫩妖妖”现代化厂房里,看着生产线有序运转,闻着空气中熟悉的豆香,他心中充满欣慰与期许。他殷切希望,未来“嫩妖妖”能够继续立足文山,深耕品质与安全,把市场做得更强更大。而那位从大企业返乡的90后女孩,也早已从最初的创业者,成长为带动一方乡亲共同致富的产业带头人。她的故事,连同那块从深山走向现代工厂的“嫩妖妖”豆腐,成为了沪滇情深、共谱振兴新篇的生动注脚。豆香依旧,情谊绵长,这份跨越山海共同奋斗的情谊与成果,必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持续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