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发布。《实施方案》明确,上海将按照“模型驱动、应用示范、群链协同、开源生态”的总体思路,通过布局重大技术攻关、建设典型应用示范、构建产业特色集群、打造开源优质项目。
根据《实施方案》,到2027年,实现具身模型、具身语料等方面核心算法与技术突破不少于20项;建设不少于4个具身智能高质量孵化器,实现百家行业骨干企业集聚、百大创新应用场景落地与百件国际领先产品推广,我市具身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今年3月,“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最新发布的《实施方案》则再次明确了上海的发力方向:将坚持模型驱动,强化智脑赋能,对感知决策模型、运动控制模型、具身协同技术、具身语料技术和自主操作系统5个方面进行重点攻关。
如在攻关感知决策模型方面,将支持高校及科研院所构建一体化的具身智能大模型能力。鼓励研究主动感知、规划决策、语音交互等技术,提升实时交互、自主学习等核心能力,实现大规模应用。针对机器人“行动能力”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在攻关运动控制模型上,《实施方案》也提出,将支持我市本体机器人企业联合基础模型企业,加速运动控制模型攻关,构建通用运动控制体系与操控技能库。突破底层算法,提升灵巧操控与自适应能力,发展本体的运动智能涌现与能力泛化新范式。
面向具身智能发展共性需求,如何“握紧拳头发力”?上海将整合全市资源,建设算力、实训场、中试、投资、租赁五大平台,夯实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基础底座。《实施方案》明确,将对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按照核定项目总投资,给予最高50%且不超过2000万元支持。强化市级人工智能先导产业母基金战略牵引作用,推动优质企业设立企业风险投资基金(CVC)、产业生态基金,健全“早期培育+早期投资”机制,精准支持具身智能领域相关企业等。
相较其他城市,场景丰富多元是上海的独特优势。根据《实施方案》,立足上海行业优势,以物流装配、工业制造、商业零售、医疗康养、家政服务等领域为牵引,开展场景征集与任务揭榜,探索具身智能应用新业态,对产业创新融合示范应用项目,按照核定项目总投资,给予最高20%且不超过1000万元支持。
上海已诞生具身智能领域多个“第一”,如全球首个百万真机数据集开源项目AgiBot World、国内首家实现千台以上通用具身机器人量产的企业、全球首个规模破百万量级的异构机器人数据集等。浦东是上海重点布局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集聚区。
在此次《实施方案》里也明确,建立市区协同培育机制,以浦东张江为核心承载区,加速具身智能全产业链布局,协同具身智能相关重点区域,形成功能互补、差异化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