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薪堵门触红钱
盛夏时节,连日高温让朱家角镇仿佛置身蒸笼,更为焦灼的是某工地项目部门口聚集的19名农民工。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今年以来便在此务工,本想多挣点钱,谁料分包老板陈某某屡屡失约,“再等等”“下周一定发”成了口头禅。当天上午,工人们又一次吃了闭门羹,情绪终于决堤——“家里老人看病、孩子上学都等着用钱,你们拖得起,我们等不起!”“今天不给钱,我们就不走了!”……
几位工友家属也加入进来,或坐或躺堵住工地大门,车辆无法进出。项目部工作人员急得团团转,围观群众越聚越多,现场气氛剑拔弩张。两边越吵越凶,眼看就要动手,农民工险些因讨薪“堵门”触犯法律红线,稍有不慎就很可能酿成群体性事件。
得知情况后,镇欠薪专班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他们一边安抚工人情绪,耐心劝导:“大家冷静,堵门解决不了问题,我们一定帮大家想办法。”另一边迅速向镇综治中心报告,随即启动“三所联动”机制(派出所、司法所、律所),与欠薪专班形成“四力协同”工作格局。
镇综治中心现场办公,充分发挥“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平台优势。“大家看,国家《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明确规定了,分包单位拖欠工资的,由施工总承包单位先行清偿。咱们先把法律底线讲清楚,再谈解决方案。”一句“法律撑腰”,让工人们吃下了“定心丸”。与此同时,建管、人社、信访等部门同步响应,短时间内,现场秩序恢复,19名工人被有序引导至镇综治中心矛盾调处室。
释法明理讲底线
当综治中心调解室内空调开启、逐渐清凉时,氛围却比室外更“火热”。民警率先开口:“大家堵门讨薪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方式一旦越界,有理也可能变违法。咱们今天把话说开,把事解决,好不好?”项目方面露难色:“甲方验收没通过,账上确实没钱,我不是不想给……”司法所调解员接过话茬:“企业难处我们理解,但工人流汗出力,不能寒了他们的心。咱们一个个核对工时、工资,先确认数额,再谈付款节奏。”
经过数小时的拉锯战,项目方终于松口,在值班律师的见证下,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在协议书上郑重签字。明确了工资发放时间,承诺分两笔支付剩余工资,首批款项于会后三日内打入到工人银行卡,三周内全部到账。“心里这块石头终于落地了”,王某握着工作人员的手,眼眶微红,“原来只知道上访、堵门,今天才知道,政府给我们留了专门的维权通道。”
据了解,围绕根治欠薪,朱家角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推出“三级梯度化解”机制:一级“前置哨点”——欠薪专班定期巡查全镇37个在建工地,把矛盾吸附在早;二级“联动中枢”——综治中心统筹“三所联动”(公安执法保障、司法专业调解、律师法律支撑),实现“一条龙调处”;三级“联席兜底”——对涉金额大、人数多的较大风险,由镇领导牵头,建管、人社、公安等若干部门联合处置。今年以来,镇综治中心已通过该机制化解欠薪纠纷120余起,为982名劳动者追回工资1047万元。
资料:区委政法委
编辑:吕斌
责任编辑:胡军军
终审:余民(首席)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