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房初见小轩(化名)时,阳光正透过窗户轻柔地覆在他的病号服上。母亲李阿姨坐在床边,小心翼翼抚平被角,病房里漫着久违的安宁——这份平静,是母子俩和 “家族癌咒”死磕13年,才终于等来的喘息。
从9岁那年目睹父亲因胃癌离世,到如今自己精准斩灭萌芽的病灶,这个22岁的年轻人,终于在瑞金医院多学科团队的救治下,拆除了体内的 “癌炸弹”,赢得这场与遗传性胃癌的博弈战。
PART 1
童年的阴影:
两代人的胃癌宿命
小轩的记忆里,父亲病来得快,人也去得快。9岁那年,31岁的父亲被确诊胃癌晚期,三个月后匆匆离世。更早的时候,爷爷也因同样的病倒下。家族两代人的悲剧,让 “胃癌” 二字像诅咒般刻进他的生命。
“就像身上揣着定时炸弹,不知道哪天会爆炸。” 小轩回忆,几乎每年妈妈都会带他跑医院做胃镜,却始终“未见异常”。但爸爸和爷爷英年早逝的场景始终像悬在头顶的剑,随着渐渐长大,小轩上网查、找论文,竭力想弄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20岁那年,他知道了“基因检测”,“我觉得它能解开谜底。”于是,他主动进行了基因检测,结果如惊雷——CDH1 基因致病性突变,这意味着他极有可能患遗传性弥漫型胃癌(HDGC),而这种癌的可怕之处,在于隐匿性:普通胃镜很难发现早期病灶,等出现症状往往已是晚期。
此后,小轩成了医院的常客,他的生活被 “挂号、胃镜”填满。“跑了很多医院,得到的回应却如出一辙:没症状,没确诊癌,再观察。”小轩说无数次在深夜惊醒,害怕某天醒来就重蹈父亲的覆辙,“说不定癌细胞正在偷偷长,我想预防性全胃切除,但都被年轻且无症状拒绝了。”
PART 2
内镜破局:
精湛技术捕捉毫米级癌灶
一番打听,小轩母子慕名找到了瑞金医院胃肠外科臧潞主任医师。听完他的请求,臧潞医生没急着下结论,温声细语地安慰道,“别慌,我们用内镜再看看,也许能发现隐身的病灶。”
消化内科的陈希医生接过了诊断接力棒。“普通胃镜分辨率有限,对微小病灶的漏诊风险较高;而超高清内镜系统搭配放大功能,能捕捉到黏膜表层细微的结构变化。” 他向小轩母子解释了检查方案,他心里更清楚,这注定是场考验技术的精细活儿。
为此,特别启动了胃镜中心最先进的诊疗系统 —— 超高清镜头搭配电子放大功能,像给胃肠检查装上了 “显微镜”。陈希医生操控内镜缓缓探入,细心甄别黏膜变化,当镜头探至胃窦区时,在场的医护人员都屏住了呼吸:胃窦小弯前壁,一处 0.5×0.4cm 的褪色调病灶率先显现,切换至放大模式后,雷纹状的异常血管清晰如网;紧接着,胃角后壁、大弯侧,另外三处毫米级的可疑病灶也相继暴露在镜头下。“这四个病灶的形态,都符合早期癌变特征!” 陈希医生迅速标记位置,对每处病灶精准取检。几天后,病理报告显示,四处病灶均为印戒细胞癌,极早期病变。这一发现,为后续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关键依据。
“医生的技术太好了!”拿着报告,李阿姨心情复杂,既庆幸 “终于抓到了癌的影子”,又绝望 “孩子真的患癌了”。可臧潞医生的话让她很快点燃希望:“早发现早治疗,现在可以在腹腔镜下手术,我们一定会尽全力。”
PART 3
重获新生:
腹腔镜下精准“绣花”
“患者22岁,虽然比HDGC预防性切除指南推荐的25-30岁早了3年,但病灶已存在,必须重新评估。”臧潞主任医师召集团队,认真讨论后决心为小轩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在彻底清除癌灶同时,最大程度保留消化功能,保障患者未来生活质量。
一切准备就绪。在麻醉科、手术室的默契配合下,臧潞医生带领团队迅速进入状态:通过5个微创小孔建立操作通道,利落分离胃周组织与血管,精准清扫淋巴结;随后进行消化道重建,食管与空肠的吻合口如同“无缝对接”,全程操作稳准有序。术后造影无渗漏,手术圆满完成。
术后小轩很快恢复,病房里他笑着,眉眼间的阴霾彻底散开。更暖心的是,为了打消小轩“是否会遗传给孩子”的担心,臧路医生特地邀请病理科董磊副主任医师特意为他规划了基因遗传阻断方案。“特别感谢瑞金的所有人,大家没有固守常规,而是用真本事给了我新的希望。”
从打破“无症状=无癌”的固有认知,到充分运用先进内镜与腹腔镜技术,再到多学科团队联合评估决策,每一步都在“根治肿瘤”与“保留生活质量”间精准平衡,为年轻患者抢回生机。这正是瑞金医院消化道肿瘤临床诊疗中心“一体化、一站式”服务的追求。“我们不但要治好病人身体的疾病,还要帮他看好心病,帮患者实现‘健康后代’的愿望。” 臧潞说。
门诊信息
胃肠外科
臧潞 主任医师
(总院)专家门诊:周一上午
国际医疗部:周一上午
蒋天宇 医生
胃肠外科专科门诊:周三上午
胃肠疾病-郑民华工作室:周三上午
消化内科
陈希 医生
早癌与肠化专病门诊:周三、周五下午
欢迎转发点赞
文、编丨祁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