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 文章详情

【病案现场】守护“脆弱”角膜的黑科技——角膜交联术

转自: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2025-08-05 18:11:30

近日,24岁的小张因“视力逐渐下降数月”来到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眼科毕燕龙教授的专家门诊寻求帮助。他在验光配镜时,发现双眼的视力分别仅能矫正到0.5/0.6(正常应1.0及以上),且伴有约四五百度的高度散光。毕燕龙为其进行检查后发现眼底没有任何异常,但角膜地形图检查提示其患有“双眼圆锥角膜”,且结合既往检查结果判断处于进展期,若不处理,视力将进一步下降。于是,毕医生建议他尽快进行“双眼角膜交联术”加固角膜,防止视力快速下降。在详细的知情同意告知后,毕燕龙团队为他实施了该手术。术后数月随访期间,他的角膜呈现稳定状态,散光未见发展,得到了较好控制。毕燕龙叮嘱他,今后需定期监测随访

 图1. 毕燕龙团队开展角膜交联术

这项黑科技是挽救上述圆锥角膜患者视力下降的关键。究竟这项技术如何加固角膜?除了圆锥角膜患者外,还有哪些人适合?本文将为您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一、什么是角膜交联术?

角膜交联术(Corneal Collagen Cross-Linking,CXL)最早于1997年在德国应用于临床,是一种类似于“给角膜做钢筋加固”的微创治疗技术。该术式使用核黄素(又称维生素B2浸润角膜,再用特定波段的紫外光照射,使得胶原纤维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新的化学键,从而角膜硬度和抗变形能力提升,最终延缓患者发展至需进行角膜移植结局的时间。

     图2. 正常角膜和圆锥角膜示意图

二、哪些人需要角膜交联术?

圆锥角膜患者:圆锥角膜(Keratoconus)是一种非炎症性、进行性的角膜疾病,其特征是角膜中央或旁中央区变薄、向前呈圆锥状突起,导致不规则散光和视力下降。青少年高发,角膜变薄突起将会导致视力急剧下降。

角膜屈光术后角膜薄弱者:如LASIK术后出现角膜扩张风险的人群,高风险患者可行预防性角膜交联术。

角膜溃疡或感染等:可辅助治疗顽固性角膜炎,控制感染。

注意:角膜过薄(通常<400um)或患有严重眼表疾病等患者需谨慎评估,严格遵守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

三、手术过程

准备阶段:去除角膜上皮或者保留上皮,滴注核黄素溶液一定时间。

紫外线照射:用特定波长紫外线精准照射,产生交联反应。

术后恢复:佩戴绷带镜保护角膜,几天后异物感可消失,1个月内避免揉眼和污水入眼。

整个手术过程安全而快捷,不到1小时即可完成。目前临床数据显示,其成功率超90%,且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1%。

四、技术优势

与传统角膜移植相比,交联术具有三大突破:

微创性:无需开刀,保留患者自身角膜组织;

可联合治疗:可与角膜环植入、屈光手术同步进行;

预防性应用:早期干预可避免视力不可逆损伤。

结语

角膜交联术的出现,让许多圆锥角膜患者重获希望。我们特别提醒:早期诊断和干预是治疗成功的关键。通过专业的角膜地形图检查,可以及时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建议高风险人群(如有家族史、大散光、过敏体质者等)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尽早诊治。让我们携手守护您的视力健康,为光明的未来保驾护航。

专 家 名 片

毕燕龙

眼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博士

德国科隆大学博士后

专家门诊:周一下午

特需门诊:周四上午

临床专长:眼科疾病诊治:1、眼后段: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糖尿病视网膜病、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显微注射溶栓、玻璃体出血、黄斑前膜、黄斑孔、视网膜下手术等);2、眼前段:复杂白内障手术(如角膜移植后白内障、高度近视白内障、青光眼白内障、新生血管青光眼等)、角膜移植(如深板层角膜移植、穿透性角膜移植、角膜内皮移植等)、角膜交联术、青光眼手术等;3、眼整形美容(独创微创重睑术、切开法及埋线法重睑术、眉部及眼袋手术等)。

网上预约挂号

医 师 介 绍

牛国桢

眼科主治医师

同济大学眼科学博士

专病门诊:周五下午(眼干涩门诊)

临床专长:有多年的眼科临床工作经验,擅长眼科常见病的诊疗,如:干眼、圆锥角膜、结膜炎、角膜炎、翼状胬肉、玻璃体混浊等;对眼科疑难疾病的诊疗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虹膜睫状体炎等。

图文|眼科

编辑|张鹰妮

责任编辑|谢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