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澜沧江畔,静静地矗立着一座名为永平的县城。
2024年夏天,一个消息让当地百姓倍感振奋——永平县第一中学学子李琼锋考入复旦大学。这是首位由永平当地学校培养、考入复旦的学生。
事实上,李琼锋与复旦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
2012年,复旦大学开始对口帮扶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那一年,李琼锋正在读小学一年级。
初中时,复旦师生举办的一次校园讲座,让他开始了解这所千里之外的知名学府。
中考时,他以优异成绩进入复旦在永平一中合作举办的创新试验班“振兴班”。学习遇到困惑时,他可以通过网络向复旦腾飞书院的学长学姐“取经”;复旦研究生支教团的到来,让他对大学有了更多向往……这一切都让李琼锋受益匪浅。
考入复旦后的李琼锋在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向沪滇两地师生分享成长历程
在永平县,受惠于复旦帮扶的远不止一人、一校。在“智志双扶,人才兴县”的帮扶理念引领下,复旦依托基础教育集团,通过改善办学条件、培养教师队伍、开展支教活动、建立实践基地、改进教学模式等方式,对整个永平县的基础教育工作提供精准帮扶。
这股温暖的“复旦力量”中,有一支队伍来自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简称“复旦二附校”)。2021年,复旦二附校聚焦“定点帮扶永平基础教育促进乡村教育振兴”主题,成功申报并入选第一批教育部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培育项目。2024年,项目荣获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创新试验典型项目。
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其在乡村地区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教育帮扶工作要真正落地见效,“精准”是关键,而精准施策的前提,是对当地情况有充分深入的了解,精准“把脉”方能“开良方”。
为了统筹协调基础教育帮扶工作有序推进,复旦二附校与永平县教体局联合成立“复旦·永平教育帮扶项目工作小组”(简称“项目组”),由二附校党总支书记和永平县教体局分管副局长担任组长。项目组多次赴永平县开展实地调研,全面了解当地基础教育中小学的基本情况,包括师资配备、硬件设施、生源情况等,累计走访中小学17所,组织召开座谈会30余场,调研访谈400余人次,形成调研报告3万余字,为精准帮扶提供科学依据。
复旦二附校党总支书记瞿丽红带领校优秀教师团队,前往云南永平基础教育学校进行深度交流访问
经走访调研,项目组梳理出永平县基础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缺乏系统培训和发展机会;二是教学资源不足,缺乏现代化教育技术和设备;三是教学理念方法落后,难以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四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足,缺乏多样化课程设置。
针对上述薄弱点,项目组构建起“多维赋能+精准滴灌”的帮扶体系,明确四个方面的工作方向:一是面向教师的系统培训和指导,以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二是面向学校的教育资源引进,以助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三是面向骨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推广,以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四是面向学生的丰富课程和活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一位好教师,就如点亮一盏灯。项目组积极推动“教师专业成长计划”,以名师工作室、教学示范课、联合教研等多种形式助力永平教师教学水平提升。近年来,共组织各类教师培训讲座21场,帮助74名当地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助力永平县新增1名正高级教师。
2023年暑期复旦·永平基础教育论坛
打造一个好团队,就如磨砺一柄剑。为进一步提升当地教师专业水平,项目组牵头组建“教学提升共同体”,以国家统编教材为抓手,通过同步课堂、教学研讨等形式,探索教学共研模式。针对永平小学缺乏英语、美术、音乐师资的问题,项目组还通过“共享师资计划”精准帮扶,组织“两地线上同步课堂”50余节,弥补师资短板,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定期组织两地教学研讨
培养一位好校长,就能成就一所好学校。项目工作组通过“领航者培养计划”提升云南永平教育管理干部素质,包括来沪“跟岗”学习、入校“浸润”体验、抵滇“校本”实践等,为当地培养一批德才兼备、敢闯敢干的管理人才。截至目前,永平县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已有15人次参与“领航者培养计划”,他们带领的学校取得显著进步,有10所学校入选“核心校”,部分干部已被任命至高一级岗位任职。
2024年夏,复旦二附校学子一行32人前往云南永平,开展为期3天的“复旦·永平学生领袖峰会”活动,与当地学生代表一同探索人工智能奥秘、分享学生工作经验、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既锻炼了个人能力,也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复旦·永平2024学生领袖峰会”活动
2024年末,一堂“跨越山海”的“大思政课”在复旦二附校举行。这一回,永平学子来到上海,带来了颇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介绍与茶艺展示。复旦二附校师生在悠悠茶香中品味传统文化,并向永平学子赠送精选书籍和微课资源。
像这样的“双向奔赴”近年来在两地学校间时有发生。复旦二附校在开发优质课程资源的同时,不忘推动永平学生共享文化盛宴。项目组搭建起4间录播教室,通过云课堂直播,让两地学生“同上一堂课”成为可能。永平学子可以和上海小伙伴一起,在 “漫游星空”课程中,共享复旦智慧;在“博物格致”课程中,共探人类文明;在“研学行走”课程中,共悟文化力量;在“以哲润心”课程中,共享成长体验;在“缤纷校园”课程中,共融两地文化……丰富的课程内容,滋润两地学生的精神成长。
两地学子共同参与电影《望道》思政课暨“星火”大中小一体化主题思政课活动
活动也是学校教育重要的育人途径之一。项目组立足于两地不同的文化背景、校情,以活动为载体积极搭建两地学生交流平台,以助力青少年开拓视野,彼此理解、提升合作意识与社会责任感。2019年5月,永平学生代表团来到二附校开展研学行走活动;2023年7月,二附校学生代表团赴云南开展“复旦·永平2023学生领袖峰会”,2024年上海学生代表团延续“复旦·永平2023学生领袖峰会”,并新增“AI夏令营”活动。频繁的文化浸润与交流互动不仅提升了两地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教育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永平学子来到上海开展研学行走实践活动
复旦二附校发挥上海市中小学校党组织“攀登”计划培育创建单位“特色学校”的优势,以“党建1357”品牌创建为载体,探索学校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截至目前,已将永平县10所学校发展成“复旦·永平党建创新实践基地学校”,推动二附校6个在职党支部与永平学校党支部结对共建。
在永平一中,复旦二附校党总支书记瞿丽红作“新体制下学校党建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主题分享
复旦二附校中学四支部与北斗彝族乡九年制学校党支部签订共建协议
2025年7月,以“党建领航・智汇振兴”为主题的复旦・永平基础教育论坛暨成果交流举行,通过论坛交流、教学研讨、实地调研等多元形式,总结回顾10所“党建创新实践基地” 核心校作为区域教育支点的成长,推动教育智慧的系统化积累与辐射扩散。
复旦・永平基础教育论坛
为了进一步助力当地基础教育提质增效,复旦二附校还发动各方力量募集资金,用于提升教学设备等硬件和奖教助学,其中,2021年捐赠录播设备4套,2022年捐赠一批艺术资源包,2023年捐赠书籍500余册及“笃志奖学金”6万元。
复旦二附校积极探索基础教育帮扶的“复旦经验”,激发教育创新活力:创新“云端分享”模式,实现资源的高频共享,自2022年6月起上线“云课堂”和“云教研”,目前已累计直播高品质专题讲座50余场;创新“联动发展”机制,开展多层面帮扶,项目组建立核心和联动工作群,有序开展不同层面、群体和主题的工作,让不同方向的对接更加精准、合作更加深入;创新“以点带面”模式,核心校带动协同发展,集中资源优先帮扶“核心校”,再以“核心校”为示范,引领带动周边学校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确保帮扶地区基础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创新“因地制宜”策略,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充分调研永平各学校(尤其是核心校)在师资、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具体需求,量身定制年度帮扶方案,不断提高帮扶工作的精准性。
复旦二附校将课堂同步直播到永平各校,促进两地教师交流与共同成长
通过种种创新举措,复旦二附校对永平县基础教育的帮扶实现了涉及领域由单一到多样、分享频率由偶发到高频、帮扶学校由少数到全覆盖的可喜变化。值得一提的是,多年的帮扶工作,让复旦二附校的师生心里渐渐多了一份对永平的牵挂;学校的课堂会时常讲起助力永平乡村振兴的故事;永平的教学研讨会出现了二附校教师的身影……这些都是共同成长的道路上结出的甜美果实。
“笃志奖学金”及教学设备捐赠
面向未来,包括复旦二附校在内的“复旦教育帮扶劲旅”还将持续发挥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继续促进基础教育集团各成员学校与永平学校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教育资源共享、教学理念融合和创新举措推广,为乡村教育振兴做出更大贡献,为乡村孩子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字:袁曼舒
图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曹轶姗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