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崇明 > 文章详情

崇明这个农场养着“活化石”!

转自:上海崇明 2025-08-05 13:46:27

“鱼在树下游,树在水上长。”这是在崇明太和·好时节智慧农场看到的奇景。热带果树高低错落,巨大的叶片层层叠叠地垂下,宛如绿色的帷幕,倒映在清澈碧绿的水面上。池底绿藻随水流轻轻摆动,一群鸭嘴鱼悄然穿梭其中。它们身形修长,嘴部长而扁平,安静地游动着,不争不抢,却在不动声色中净化水质、稳定生态。

长得奇怪却超级有用——

“反差感”是吸睛点

鸭子的嘴巴后面却连着鱼的身体,这个看起来像是大自然随机拼接的小动物就是鸭嘴鱼了。鸭嘴鱼的学名是匙吻鲟,它和鲟鱼同属于古老的硬骨鱼类——鲟形目,是现存“最接近远古鱼类”的一支,被称为“活化石”。

鸭嘴鱼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扁平长吻”,占整个身体长度的1/3左右,其表面布满感应细胞,用于觅食和探测环境。成年鸭嘴鱼体长约80~150厘米,最大可达2米以上。它们有着流线型身体,皮肤无鳞,背部灰黑、腹部泛白,能够轻易地隐身于水中。

鸭嘴鱼属于滤食性鱼类,喜好在清洁的淡水水域中生活,它们会吃掉水里看不见的浮游动物。这些小生物过多会破坏水体平衡,而鸭嘴鱼每天都像“水中吸尘器”一样,吞食掉浮游生物,清洁水体。一条成年鸭嘴鱼一天可以过滤数十万升水体,食量相当于体重的2%~3%。独特的饮食方式让它具备了清理水质、维持生态平衡的生态功能。

此外,鸭嘴鱼的排泄物也不是垃圾,它富含有机养分,可以当做植物生长的天然肥料。“我们正是利用了鸭嘴鱼的这些特点来进行养殖。”太和农场负责人莫伟说到,“农场采用三维立体的农业模式,通过空间多层利用,实现热带植物上层生长,下层清水养殖。”这种经营模式实现了动植物共生和生态循环,达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除了鸭嘴鱼,农场还养殖鲈鱼和翘嘴,通过这三类鱼的搭配养殖保证了农场的水质清洁。

看得见的生态,看得见的收益——

鸭嘴鱼的多重价值

太和农场之所以大规模养殖鸭嘴鱼,还有经济价值方面的考虑。“我们看中的是鸭嘴鱼带来的附加值。”莫伟继续说到,“鸭嘴鱼全身都是宝。它可以当作观赏鱼,也可以被食用。等到鸭嘴鱼性成熟后,产出的鱼卵可以制作成鱼子酱。”

鸭嘴鱼还有广泛的食用价值。“这种鱼全身软骨,没有小刺。鱼肉的口感细腻弹牙。长长的嘴巴是脆骨,吃起来更是脆爽。”农场的员工钓起一条鸭嘴鱼,介绍到,“我们有很多方式烹饪鸭嘴鱼,整条鱼清蒸最原汁原味。”

此外,在太和农场,游客还可以亲自垂钓鸭嘴鱼,增添游玩乐趣。莫伟说到,“游客来钓鱼,我们来烹饪。”

从水中来,向未来去——

向“智”而行

太和智慧农场是崇明区最大的鸭嘴鱼养殖基地。农场占地三千亩,其中一半的面积用于清水养殖。

游客可以通过农场的智能机器人“太和一号”,了解鸭嘴鱼的前世今生。

在未来鸭嘴鱼相关领域,莫伟想开发出更多更加直观、有趣的介绍方式。“我们准备放一些鱼缸,方便学生们近距离观察鸭嘴鱼。还要设计制作一些动画片,帮助小学生了解鸭嘴鱼。”

莫伟的未来目标是由人工智能来管理农场。“我们将建设一套智慧化的养殖监控系统。”莫伟说到,未来随着科技不断升级,鸭嘴鱼的日常喂养,定期维护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系统接管,做到定时定点,科学喂养。

记者:宫禧

摄影:顾晟凡

编辑:彭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