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哪些因素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呢?除年龄因素外,雌激素减少(如绝经后女性)是重要因素,因雌激素对维持骨量有重要作用。女性绝经后,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分泌大幅减少。雌激素对骨代谢有重要调节作用,它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破骨细胞活性相对增强,骨吸收超过骨形成,导致骨量快速丢失,一般在绝经前后5-10年内骨量丢失最为明显,所以绝经后女性更易患骨质疏松症,且患病风险比男性高很多。
与此同时,还有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骨质疏松症患者,个体发病风险会升高。不良生活方式如抽烟、喝酒、长期喝碳酸饮料、过度减肥、缺乏运动、日照不足等,也会增加患病概率。一些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等,以及某些药物,比如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都可能引发骨质疏松症。
吴岚表示,骨质疏松症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骨量流失速度常超过自我感知,直至骨折发生才被诊断,因此被称为“静默的疾病”。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9.2%(女性更高),具有高隐匿性、高致残率特点。随着病情进展,才会逐渐出现一些表现。部分患者早期可能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通过骨密度检测等手段发现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甚至发生了骨折时才发现骨质疏松症。
如何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症,及时地进行治疗呢?吴岚表示,对于中老年人、绝经后女性、有骨质疏松症家族史、不良生活习惯者等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骨密度检查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常选择腰椎、髋部这些松质骨丰富的部位。另外,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驼背等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骨密度测定,以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症或者骨量减少。同时,关注自身生活方式和家族病史,评估患病风险,也有助于早期察觉疾病迹象。
说到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很容易就想到补钙,骨质疏松症只需要补钙就可以吗?吴岚表示,治疗骨质疏松症不能仅依靠补钙。虽然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钙剂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基础,但单纯补钙远远不够。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钙的吸收和利用需要维生素D等的参与。维生素D缺乏时,肠道对钙的吸收仅15%;充足的维生素D可使钙吸收提升至30-40%。同时,还需要联合使用抑制骨丢失、促进骨形成等抗骨质疏松药物,才能有效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所以,补钙只是基础治疗,需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
文字:胡婉媛
编辑:沈莉娜 张小小
审核:周样波 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