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职校开展产教融合项目,汽修学生的学习路径从课堂学习、实验室实训,再延伸到真实的维修车间,他们在其中不断磨炼技能。
花都汽车的一位青年员工正在进行方向机零部件检测安装
午后的维修车间内,一辆新能源车底盘缓缓升起,几名年轻工人围着工作台分工协作,正在为一组电池包做拆解检测。在上海花都全球汽车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花都汽车”)里,这样的维修作业是车间里最常见的日常之一。
每年七月,都有一批结束实习期的学生陆续完成入职,他们中不少毕业于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宝山职校”)和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济光学院”)的汽修专业。在产教深度融合机制下,他们的学习路径从课堂学习、实验室实训,再延伸到真实的维修车间,在其中不断磨炼技能、积累经验,逐步成长为汽车维修产业工人队伍中的一支新生力量。
企业车间一景
受访人邹雷、郝斯琪都是通过校企产教融合项目进入企业实习,目前已是公司的一线骨干力量
除了动手能力的提高,他感受到的是对这个专业的更深认识。“学校的课程打基础很重要,但真正的技术成长,是在项目里学,在排故工单里练。” 邹雷说,在公司实习的这一年,他接触了从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的不同平台,了解了实际维修中的故障判断流程,第一次真正理解“标准作业”是什么。
在另一侧的精密维修区域,郝斯琪正拆解一组变速箱内的线束。他来自宝山职校和济光学院的贯通培养班,亦通过产教融合项目进入上海花都全球实习,如今已是企业里一线的骨干人员。“学校教的大多是基础的变速箱的原理,但现在市场上的变速箱类型太多太新了。”郝斯琪坦言,“我的飞速成长是在拆过十几种不同变速箱之后,能自己总结规律,遇到问题也不慌。”
顾海波,宝山工匠、宝山职业技术学校汽修专业带头人,长期扎根教学一线,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新模式
这张融合网如今已从“一校一企”扩展为“多元联合”。宝山职校联合济光学院、奕麦汽车服务公司等单位,组建产教融合联合体,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资源、课程体系等方面协同设计,企业师傅和学校老师组成“双导师团队”,共同完成课堂讲授、实训指导和项目研发。“在校学专业打基础、进企业实习实践”,成为学生学习的普遍路径。
“我们经常说,学校能提供的是知识的‘骨架’,但实际的‘肌肉’要靠企业来长。”顾海波指出,当前新能源汽车维修对技术更新响应极快,不少传统教材已跟不上节奏,企业端的项目与难题,反倒成为最好的“活教材”。借助实验室平台,企业在第一线应用的新工艺、新标准也能快速反哺课堂,推动教学内容实时更新。
与此同时,教师也走进企业参与项目,学生以项目组成员身份参与研发。“课堂、车间、实验室”三位一体,正在这套融合体系中逐步成型。据统计,近年来近30名学生通过该机制参与企业实习实践。
正式入职后,又是新的起点。记者了解到,虽然他们的起薪不算高,但技术工种的成长路径一向清晰。“技术是干出来的。”郝思齐说,刚入行时,他的年薪在七万元左右,而企业里有不少高级技师年薪已超过两倍,“关键是你能解决多复杂的问题,能带出几个徒弟,企业就会看在眼里、‘奖’在手里。”
“愿意踏实干、技术肯下功的年轻人,我们企业一定会想办法留下来、培养起来。”花都汽车总经理表示,随着技术人才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企业正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并完善技术人才成长通道和激励机制,力求在岗位设置、绩效考评、收入分配上让“实干的人有盼头”。
这也正是当前宝山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方向所在。在薪酬体系改革中,引导企业设立技能等级津贴、技能竞赛奖励和技能共享激励制度,向一线技术工人倾斜,打通“以技定薪”的通道,让真正的“干活人”得到实实在在的收入提升。
在制度保障与良好氛围的支持下,年轻一代工人有了更清晰的职业方向。邹雷表示,自己正专注打磨技术、积累经验,“希望先当上技术组长,未来再一步步迈向技术主管、技术经理。”郝思齐则立志考取汽修高级技师证书,参与更多品牌车型的技术攻关。他们期待与企业同行,共同步步登高、行稳致远。
编辑:潘乔雨
资料:劳动观察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