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黄浦 > 文章详情

品·藏 | 玉花片:从古代“饰玉”到当代盘扣的文创传承

转自:上海黄浦 2025-08-03 16:12:49

点击观看视频↑

玉花片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装饰玉器,其本质是古人将文化意涵与生活实用相结合的“文创载体”。

以玉石为媒,工匠把时代审美、吉祥寓意刻入方寸之间——或雕花鸟寄寓生机,或琢瑞兽象征福禄,让坚硬的玉石化作可缀于衣衫、冠帽的灵动装饰,既满足了美化需求,又让文化符号融入日常。

这一特质,从其雅称“花钿”的由来中可见一斑。

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因梅花落额留下艳痕,宫女效仿成风,“花钿”由此得名。

最初以花叶为材,后渐用金箔、玉石,其中玉质花钿因温润华贵,成为贵族服饰上的点睛之笔,“花钿”也成了玉花片的经典别称,暗含着“以饰载文”的巧思。

历经千年演进,玉花片在明清时期达至鼎盛。

此时手工业技艺精湛,镂空、透雕技法让玉片纹样愈发繁复:从文人偏爱的梅兰竹菊,到百姓喜闻乐见的“和合二仙”,题材包罗万象。

更因商品经济繁荣,玉花片走出上层社会,成为寻常服饰的装饰,真正实现了文化符号的“生活化”。

这种价值在当代仍有回响。拍卖市场上,明代白玉镂空花片(10件)曾以28.75万元成交,九十件明清玉花片拍出2.3万元;而缀有玉花片的古代服饰,也常因这份独特装饰成为竞拍焦点,

印证着其跨越时空的吸引力。

如今,玉花片虽已不再是服饰装饰的主流,但其“以饰载文”的理念却在盘扣中得到延续。传统盘扣本为衣襟连接件,

如今已演变为服饰上的文创亮点:匠人以布条盘出花卉、瑞兽等纹样,或模仿玉花片的镂空意境,让功能性与装饰性交融。

就像古代玉花片以玉石承载文化,当代盘扣以布料演绎巧思,二者虽材质不同,却共享着“让文化成为生活点缀”的内核——这正是传统文创精神的当代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