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第六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上,同济大学汽车学院2009届硕士毕业生、上海同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莫莽入选“2025上海青年创新创业十大优秀案例”。他带领团队破解工业软件“卡脖子”难题,获沙利文“中国市场客户覆盖度第一”认证,为汽车电子研发提供了自主可控的国产化解决方案。
同星智能的创业故事始于在校期间参与的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我国的汽车产业虽然能做到规模最大、材料最全,但是当时我们在产业链全流程当中使用的这些工业基础软件,无一例外都是国外的产品”,莫莽和他的创业伙伴们切身感受到国产工业软件羸弱带来的“卡脖子”之痛。
2017年,莫莽联合2个师弟——谢乐寅博士和刘矗博士于同济大学科技园正式创立上海同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星智能”),并作为嘉定区汽车产业重点孵化企业获得政策支持。依托上海汽车产业集群优势,同星智能逐步实现了从本土创新到全球布局的战略发展。
面对国外巨头产品价格高昂、迭代迟缓的痛点,莫莽团队敏锐地提出“软硬件解耦、快速迭代、可软件定义”的技术战略。“硬件的核心也是软件,我们的工具链可以打通科学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桥梁,从而实现软件定义。”2020年,核心软件TSMaster横空出世,它首创的“软硬件解耦”设计,支持以周为单位的快速迭代,开发效率增长5倍。短短三年,这把“中国利器”便俘获了69%的国内用户。
同星智能专注于研发国产自主可控的汽车电子基础工具链产品,核心软件TSMaster及配套硬件设备,可实现汽车电子仿真及联合仿真、测试、标定、诊断、应用开发、代码生成等功能,覆盖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研发、测试、生产、试验、售后全流程。
“很多工具链企业会为了商业利益而做得越来越封闭,而我们是越来越开放。”当前,同星智能在产品软件上已经采用了开放的架构,无论是合作伙伴还是第三方,都能把企业的专有技术累积到同星的工具链上,让工具更为贴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同星智能更好地贴合企业的需求。目前,同星智能在中国市场汽车软件工具链客户覆盖度第一(经弗若斯特沙利文认证),全球企业用户超5000家。用户覆盖汽车整车厂、零部件供应商、芯片厂商、设备/服务供应商、工程机械等领域。
作为从同济大学走出的创业者,同星智能的创始团队始终感恩母校的悉心培养,践行“创新火种传递”的理念,反哺母校,与母校保持紧密合作,共同探索智能汽车、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为更多怀揣梦想的学子提供实践机会,助力中国汽车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2024年10月,同星智能与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签署《关于在同济大学中德学院设立同星智能基金教席的协议书》。此次是同星智能在国内高校设立的首个基金教席,通过资金与资源支持,助力母校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汽车电子领域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同星智能积极践行“教育赞助计划”,助力高校学子在创造与实践中不断突破自我。截至目前,公司已为全国30多所高校的大学生方程式赛车队提供赞助,并为母校同济大学巴哈车队提供产品、技术等多方位支持,加速车队创新进程,共同探索未来科技的无限可能。
“同星梦起于同济,意为‘同济之星’。同星的星辰大海,从来都在远方。”莫莽表示,如今,他们正加速布局海外市场,剑指“全球用户渗透量第一”,在工业软件的前进道路上,奋力打造中国智造的全球标杆。
来源: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汽车学院
中国汽车HRD、同星智能
编辑:樊宗鑫
责编:聂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