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上午,区委副书记、区长吴强走进上海人民广播电台“2025夏令热线·区长访谈”栏目。从长者食堂、电梯维保等群众“身边事”,到区域交界管理、交通网络升级等城市发展“关键题”,在2个小时的直播时间里,吴强与主持人一同接听来自前方记者和市民的电话,连线闵行有关职能部门和属地街镇负责人,回应群众关切,直击民生痛点。
闵行区地处上海腹地,与7个区交界。“这面墙位于闵行与青浦的分界线,我身后是闵行华漕镇赵家村的农用地,而围墙西侧是青浦华新镇华益村的村民自住房,不到十米的范围内有六七户村民居住。”在上海广播电视台记者王佐宇身后,围墙出现明显破损,有村民选择破墙而入,放置养鸡养鸭的笼子和木板。
赵家村党总支书记朱锋表示,7月20日接到投诉电话后,已要求相关村民在两天内清理堆放的杂物,并修缮处理破损的围墙,但粉刷墙面过程中遭到了部分华益村村民的反对,进展较为缓慢。
“实际上两区交界处不需要搭建构筑物。”华漕镇城建中心主任李峰现场回应,将会主动联系华新镇相关部门,梳理两村之间的边界问题,对边界存在的乱象进行整治。
“安全一定是第一位的。前几天正值防台防汛,围墙结构是否安全、是否会影响两边老百姓的出行,这些都要放在首位。”吴强说,两区交界容易产生管理盲区,一定要去现场核实情况,“相关部门要主动跨前一步,处理好、协调好与周边区域的管理工作,充分考虑区域环境的整洁和对周边百姓的影响”。
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其中发生的大小事同样考验着政府部门的管理智慧。家住东华美路的吴先生打来电话反映,社区长者食堂外卖的米饭比较干硬,家中80岁的父母难以咀嚼,向食堂多次反馈未得到解决。
新虹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傅彧坦言,作为老旧小区,华美片区的为老服务配套设施一直是痛点。“今年上半年,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刚投入试运行,在一楼设置了长者食堂。”傅彧表示,目前街道所有社区食堂都有相应的工作机制,通过设立由街道老龄办、食安办、食堂管理方、居民代表等组成的膳食委员会,定期收集问题并对食堂进行测评考核。“我们还收到过毛豆太硬、青菜秆太长等反馈,考虑到大多数老人的牙口,我们都会及时调整。”傅彧说,会将吴先生的诉求及时与食堂沟通。
截至目前,闵行区共有社区(长者)食堂46家。“虽然吃饭问题一直是众口难调,但长者食堂的设立本身就在于服务老人,在做好基本保障服务的同时,要把事情办得更好、更细致,对特殊需求及时沟通。”吴强进一步提出,“要重点关注处在变化中的长者食堂,比如今年有哪些食堂换了地方、调整了供应商,老人对环境和菜品的变化比较敏感,我们要在日常运营管理中要更多地考虑到居民的感受”。
“老百姓看到的比我们多”
借百姓慧眼发现管理漏洞
在闵行的东南部,黄浦江在此直角转弯,带来了独特的美景。在浦江第一湾公园散步的过程中,魏先生却发现了景观河的变化:“公园刚建好的时候种了很多芦苇和蒲草,几年下来已经覆盖近一万平方米。但是现在河里寸草不生。”对此,他怀疑承包管理方用了除草剂。
吴泾镇副镇长石建浩表示,经初步了解,河道水生植物的爆发式增长影响了水体水质和河道景观,管理公司定期组织人工收割,目前没有发现使用除草剂的情况。“由于除草效果不佳,一般不会对水生植物使用除草剂。”区绿化园林管理所所长吴凌峰回应:“对生长过密的水生植物进行抽稀是一种常见的养护手段,目的是防止植物腐败影响水体。”
“我建议相关负责人一定要前往现场看看情况。”吴强表示,要始终明确各方责任,紫竹园区管理方要对其委托的现场管理实施方加强日常监管,相关部门也要对该区域的管理养护方式进行专业指导和监督,有些地方要保持自然的野趣。“老百姓就生活在周边,他们日常看到的东西比我们更多。我们应该多用好百姓的眼睛,去发现更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盲区。” 吴强说。
治理的薄弱环节也可能出现在小区的日常管理中。住在七宝镇水清年华花园的倪先生来电反馈:“住户无法在小区地下车库安装个人充电桩,物业的反馈是小区电容不足。”此外,地库的信号覆盖也存在问题,“业主一下到地库就会失联”。
“经过了解,存在地下车库信号不佳的情况,可能与安装设备的频率有关。我们已经与宝静置业和物业服务公司沟通,他们表示愿意积极配合进行电信信号的覆盖。”区房管局副局长唐祎表示。
202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将“住宅小区地下车库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这说明我们还有一部分工作没有做到位,不能回避问题。”吴强说,“该小区既存在信号覆盖的问题,也有充电桩的问题,房管局、数据局和物业管理公司、房产开发企业要把这些问题都理理顺,一并予以解决。”
不能“脚踩西瓜皮”
同类问题举一反三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