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绿容先锋
创新引领发展⑬
从“上树工”到“上海工匠”
他用匠心铸就绿色梦想
2004年,杨飞飞进入园开公司行道树养护队,成为一名普通的“上树工”。杨飞飞刚上树修剪第一周,就不慎从树干上滑下,造成左手大拇指骨折,家人心疼不已,劝他吃不消就别干了,可他在家休养了两个礼拜就又回到了岗位上。自此以后,杨飞飞在树上就更仔细了,每一步骤都做好下一步安全措施再进行,也就是这种用心的态度,支撑着他勤练修剪技术。经过不断学习和锻炼,他取得了绿化工程师和绿化高级技师证书,成长为了行业内的技术骨干,参与《上海市行道树养护技术规程》的编制,还每年为全市同行进行行道树修剪示范。2012年,杨飞飞代表普陀绿化团队参加东方卫视的《劳动最光荣》节目并获得冠军;同年,他代表市局参与录制了行道树修剪剥芽的技术教学指导视频;2014年配合中央电视台录制了行道树的养护课程。2015年起开展面向全市的上树工上岗培训,他培训带教的上树工至今已达500多人。
杨飞飞发现,在延用传统“3股6叉12枝”为原则,以“七去五留”手法对行道树进行杯状型修剪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修剪垃圾。2008年,他带领团队改进修剪手法,提出悬铃木的自然结合型手法,它是在原先“杯状型”的基础上,通过短截保留绿量,并通过对树冠顶部疏枝、抽稀,保持树木顶端优势,使其生长更趋于自然。该手法在2015年获得了“普陀区职工科技创新成果奖”。
从“技术能手”到“创新引领”
他用创新提升绿色发展
行道树的修剪历来靠人工上树,2018年成立了上海市职工(技师)创新工作室”,他带领团队开始了让“园林机械”来解决作业难症,带头引进便携式树枝粉碎设备,进行了三次创新改造,形成了成熟的技术,不仅一下子省下了20个人工/次,还大幅降低了操作过程的环境污染问题。如今,他开始积极探索“四新”技术,从自走式高架车操作,到杨絮治理试验,再到作业装备发明,乃至机械化推广,都有他孜孜不倦解决问题、改革创新的身影。为了提升作业效率以及修剪工具的便利性,他积极开展树木修剪工具方面的研究,并于2022年获得了外观设计专利证书和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024年,他又发明了将行道树上树保险带和背包式电动手锯相融合的装备,让上树工穿装备一步到位,推广到当年的行道树冬季修剪作业中,不仅增加了上树作业的安全性,还减少了上树工作业负重。
从“个人奋斗”到“团队协作”
他用奉献书写绿色篇章
杨飞飞带领工作室成员围绕“四化”目标,开展了观花色叶行道树物候观察及养护规范、悬铃木精细化养护规程等3个课题研究,新增行道树色叶树种4667株,成功创建了33条“上海市林荫道”,所创数量位居全市第一。2025年,他的工作室开始试点绿化废弃物处置示范点,通过探索使用园林垃圾制肥设备,提升循环利用率。
素材来源:上海市绿化市容行业工会